中国3月CPI和PPI指数下滑 通缩危机持续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4月12日讯】4月11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0.1%,涨幅低于2月份的0.7%,也低于预期。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年减2.8%,通缩危机持续存在。

自去年10月至今年1月,中国CPI出现“4连负”,分别年减0.2%,0.5%,0.3%和0.8%,引发外界对于中国陷入通缩危机的关注。

今年2月,官方公布的CPI数字扭转下跌趋势,上涨0.7%,但3月又降至0.1%。且增幅低于预期。

《华尔街日报》报导说,中国3月CPI涨幅,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这很可能在内需不温不火的情况下再次引发通货紧缩担忧。

另外,中国3月份的生产者价格(PPI)指数同比下降2.8%,较上月2.7%的降幅扩大,环比下降0.1%。这是PPI连续第18个月出现负增长。

CPI低于预期,PPI则持续下滑,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复苏困难,决策者需要出台更多方案以刺激需求。

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对路透社分析说,2月份的中国新年,提升了CPI指数。但新年过后,食品价格回落,致使CPI增幅随之下降。

“从更大范围来说,产能过剩问题正在转化为价格,这将阻碍中国人民银行刺激经济的努力”,徐天辰表示,“汽车价格每年下降4.6%,这可能表明制造商正在分销和销售过程中进一步降价。”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也表示,产能过剩影响了产品的出厂价格:“尽管消费者价格不再下降,但制造业产能的快速投资仍然对出厂价格构成压力。”

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银行的信贷流向生产而非消费端,暴露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降低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此外,路透社对34位经济学家就中国的出口预测进行了调查,并取他们提供的预测数据的中间值。受访者认为,今年1、2月,中国出口增长了7.1%,但是3月份的出口将再度回落,同比将下降2.3%。

自疫情解封之后,中国经济反弹乏力,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以及消费需求不振,是中国经济萎缩的重要原因。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4月10日将中国的主权信评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中国公共财政风险增加。

(责任编辑:唐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