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等等,别称很多,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和新年、中秋并列为三大传统节日。端午的“端”含有“开端、开始”的意思。从阴阳五行现象来看,端午之时达到阳气纯青之际,处在阴阳转变的关键点上。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故事与节俗。
龙舟竞渡念屈原
相传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对国家一片忠心热忱却受到妒忌同僚的谗言陷害,被听信谗言的楚襄王流放。去国怀乡的屈原眼见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岌岌不保,然而自己却不能回国效力,在忧国忧民的沉沉伤痛下,他抱石投入汨罗江,那一天正是端午五月五日。
楚国人不舍一代贤臣屈原投江死去,纷纷划船寻找,想要把他救起,又为了不让水中的生物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敲锣打鼓驱散生物。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日划龙舟竞渡起源于拯救屈原:“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屈原的家乡一带楚、吴、越的人们都以划龙舟竞渡来纪念屈原。
当时人用轻巧便利的“舸舟”竞渡,又称“飞凫”。竞渡的规模很盛大,官人、知识分子和老百姓都聚集水边观赛。
另外一个端午节竞渡的起源,流传于吴越一带,和战国时代吴国伍子胥有关。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是日竞渡……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伍子胥也是楚国人,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公子光继位当上了吴王,并攻破楚国之都,报了杀父之仇。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时,中箭伤重不治,他在死前封伍子胥为相国公,辅佐少主夫差。夫差继位后大败越王勾践,应许了勾践的请和。但伍子胥认为这将埋下祸端,强力主战;然而,朝中有收受越王贿赂的奸臣设计陷害伍子胥。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京都东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初五将伍子胥尸体投入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人们感于伍子胥之忠义,于每年五月五日他的忌辰在波涛中赛舟竞渡纪念他。
包粽子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民俗美馔,从东汉以后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展了多彩多姿的样貌。南朝著作《续齐谐记》记载了端午吃粽子源自于楚人哀伤奠祭屈原,把筒粽投水祭祀。到了汉代,在筒粽上盖上楝树叶并绑上五色丝绳这二种蛟龙害怕的东西,源于屈原的托梦,以避免粽子被水中蛟龙窃取。
《本草纲目》李时珍说了“粽”名的由来:“(*汉代)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用竹叶包粽子,在北魏的时候就有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粽䊦法第八十三》说了一种叫“䊦(*音同叶)”的甜蜜枣栗粽,形状是扁平的四方形,是用大竹叶涂上油包起来煮到烂熟。从魏晋到南北朝时代的粽子有华丽的形貌和多样的口味。灰汁凉粽、益智粽、甜蜜粽、杂粽,开展了后代粽子的形形色色。魏晋时代还有一种巧妙缤纷的九子粽,用九色丝绳将九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粽子串成一串,寓意“中子”,祝福人多子多孙。
五彩丝系臂 戴艾虎佩香包避邪
因为五色丝(青、红、黄、白、黑五色)可以驱邪,所以被用来包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厌胜物,用来趋吉避凶,袪除瘟疫。《荆楚岁时记》说:“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此外,有人将五月五日一早采来的艾草扎成小老虎形状,或是用绫彩丝绸剪出虎形再黏贴上艾叶,佩戴身上,称为“戴艾虎”。这就是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包,避邪驱瘟的一种来源,虎形香包受青睐,到现代也不退流行。后人做出的香包内装着朱砂、雄黄、香药等制毒药物。
悬挂菖蒲艾草 五瑞驱五毒
人们在端午节“戴艾虎”,也在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等阳气强盛的植物以避邪气。这种节俗在晋朝周处《风土记》中已有记载。
五月五日端午节是盛暑开端,又称天中节。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夏令卫生,在五月五日,很讲究禳毒驱瘟的事。古人用五瑞制“五毒”——蜈蚣、蛇、蝎、蟾蜍、蜘蛛等毒虫。“五瑞”含有浓烈的“香气”或药效,因而可杀虫、驱除溽暑五毒的毒害。艾草、菖蒲都是“天中五瑞”的植物,另外三瑞是石榴、蒜头和龙船花。
南朝荆楚一带的人,在端午日鸡未鸣之前赶早出门去采艾,挑选最像人形的艾草带回家挂在门楣上,这一风气渐渐成为节俗,延续到后代,端午一到家家户户在门口、檐下、门楣上悬挂菖蒲和艾草驱邪禳毒。
浴兰汤 洗午时水
人们在端午节用菖蒲入浴洗身,有个美丽的名称叫“浴兰汤”,这是沿自周代的风尚。《大戴礼》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艺文类据》);《楚辞》云“浴兰汤兮沐芳华”。后人也称端五节为浴兰节。
为何在端午日浴兰沐浴呢?《本草纲目》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就说“菖蒲”是不怕阴气的植物。端午日“午时水”是纯阳水,可以久存不坏,结合两者用来净身禳毒防疫效果好。这种节俗文化在古代从中国传到了朝鲜更被珍惜发扬,韩国人在端午时还有洗“菖蒲汤”,饮“菖蒲水”、化“菖蒲妆”的文化风俗。台湾的人也用“午时水”沐浴、泡茶、饮用,也是承传了这个文化遗风。
饮雄黄酒驱百虫
端午节除了沐浴,还有饮酒的驱虫方子,即饮雄黄酒。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与砷的毒性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抗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和酒炮制而成,有俗谚说:“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清代有习俗,沾点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写上“王”字以避毒物。《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悬挂钟馗像
在民初之前,中国江淮地区在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悬挂钟馗像,用来镇宅驱邪。传说开元年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发作,梦中见到一大一小二鬼,小鬼偷了杨贵妃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抓了小鬼吃下它。明皇喝问大鬼,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面貌丑陋,应考不第,便自尽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立蛋
端午节立蛋的游戏风俗流传久远,现在的人还常常玩,有的地方还立了节俗招牌活动。传说在端午节立蛋得好运。在端午节这天正午时分比平时更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立起来的鸡蛋甚至可以几十天不倒。有人说端午节天地间阴阳五行逢纯阳,鸡蛋吸收满满的天地阳气,所以容易立起来。
采杂药 斗草游戏
南朝人在端午日除了起早采艾草之外,还有竞采草药、储药以驱毒保健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说这种风俗在三代之书《夏小正》中有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从采药草衍生出一种游戏,叫做“斗草”。在端午日采得百草归来,大伙就可以玩这种游戏,比赛自己采到的植物多寡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比如甲有狗尾草就说“我有狗尾草”,乙拿出鸡冠花来对上“我有鸡冠花”;甲说“我有君子竹”,乙对上“我有美人蕉”,一来一往,养生又益智。
结语:
端午节的风俗反映了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丰富内涵与变迁轨迹,展现了文化精神与智慧。一年复一年,后人在风俗中复习着这些文化,也正是一趟又一趟的寻根之旅。@*#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