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之道的窍门是什么?

【中华文化300问】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3日讯】《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元‧邹铉)说:“安乐之道,惟善保养者得之。”中华养生之道比比皆是,养生之谈俯拾可得,从名人到庶民都重视,人们怎么看养生之道呢?看一看受用的经验之谈。

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就很注重养生。现存最早的中华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都是悬之几千年的养生座右铭。小文来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名言、名句和经验谈,也是一些养生座右铭。不管是年轻的青壮族,或是长青族来看,都会有各自的触发,能够实践的话,该也会有相对的助益。

“七养”养生之道 养气护元气

太乙真人的养生有“七养”之说:“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少盐、糖、油),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重营养),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中华文化为什么重视“养气”呢?

因为“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由此可知,养气归根于强壮、保护生命的元气。摄养之道,保护之方,重视平日的实践,安不忘危。

不过度 不招疾不招殃

北宋五子的康节先生(邵雍)诗吟:“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他强调善养生在于平日的节制欲望,保守住生命中的真元气,外却外来的邪气侵犯干扰,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这些话很能警惕人心,因为药物,往往是为身体招来真气的少,反而是攻伐伤害身心和气的药多。能够保养元气最为好,而且从精神心理层面下手,往往比物质层面的摄取更重要。

春、夏、秋、冬四时阴阳运转中,人生病起因在于“过用”。人的身心有个平衡点,有个耐受的极限。不适其性而强为,用了就是过度耗竭元气,病也因此而生,所以凡事都不要“过度”。

不动心 心动神疲

根据《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六》的记载,有健硕老者唐伸俊,他少年时读《千字文》最有感悟的就是“心动神疲”四个字。他因此付诸实践,平生遇到大小事都未尝动心,因而老而不衰,八十五岁时身心状态极为安康宁静。

另外,人瑞郭康伯曾经遇到一神人,教授他一保身卫生之术。神人传他四句偈语,强调养生的重点就是“不动心”。

四句偈语如下: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康伯如获至宝,遵循偈语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去做,遇事不动心,不执著得失,结果康强倍于常日,得年几百岁。

“四休”“四印”老少富贫一生受用

宋朝有一太医孙君昉,字景初,为士大夫发药,不受谢礼,自号“四休居士”。黄山谷(黄庭坚)请教他,何为“四休”?

四休居士笑着告诉他“四休”之诀:

粗茶淡饭饱即休,
补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二满过即休,
不贪不妒老即休。

原来“四休”就是他自己日常的养生之道,其道也在于“无求”。“四休”也可说是戒欲:吃不讲究美滋味,粗茶淡饭吃饱就好;穿不讲究好服装,能遮寒保暖就好;生活平淡平稳过得去就好;人生不贪不占,不妒嫉,自己命中该有的就好。

山谷得知后就说:“此安乐之法也”,“少欲者不替之家也,知足者极乐之国也”。因为少欲所以就没有人能收买走他的心,因为知足,所以没有不足匮乏之感。随时随地总是很满足,人就在极乐之境了。

长寿树银杏是史前孑遗的树种。(Pixabay)

山谷提出了养生“四印”,更赠“四休居士”: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万言万富,不如一默。
无可简择眼界平。
不藏秋毫心地直。

四印在休欲自足之外,更加上忍耐、修口和真诚、去执著的功夫。这四休四印,让老少富贫,都一律受用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以“三平二满”入了词:“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鹧鸪天‧登一丘一壑偶成》)任它百年一生,一颗知足的心,都能将风雨飘摇化作云淡风轻,总是和纷纷扰扰的万般计较去掉牵连。得失两忘,真是人生一番好境界!

老时戒之在得

挥别少壮,岁不我与时,这些养生之道齐凑,效用更大了。

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为人有了马就想要车,有了车就进一步想要有好车盖。得不到时,千思万虑想得到;既得到了,又千挂万念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让人在睡觉寤寐间都会惊悸难安。

后语

这些养生的关照,都照进了人心深处,照到了“修心”的窍门。古人庞居士诗云:“北宅南庄不足夸,好儿好女眼前花。一朝身没一丘土,又属张三李四家。”

荣华富贵枯荣不可期,都是无常草;亲怜情爱朝暮不可预,只是无常花。不如善养生,积阴德养长生,造福自己也能庇荫子孙家。

看官您怎么看呢?@*#◇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