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征高丽攻日本 招抚南海诸国

忽必烈传之十七

在与钦察汗国与伊儿汗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忽必烈也没有忽略与周边其它国家,如高丽、日本、安南等东南亚、南海诸国的关系,并根据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征服近邻高丽

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935年新罗并入高丽;次年,高丽又灭掉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其都城在开城,国祚近500年,直至1392年为朝鲜王朝取代。

早在蒙古时期,与蒙古人兴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远的高丽国与蒙古人就建立了朝贡关系。1216年成吉思汗时,一支原依附于蒙古人的契丹军队反蒙自立,在蒙古大军的追击下逃入高丽,并攻占了高丽国的江东城。1218年,蒙古大军进入高丽,并与高丽军联合攻打江东城。契丹军投降后,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并初步确立了朝贡关系,由于高丽国“道远,难于往来,每岁可遣使十人入贡”。

1225年,一名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此事导致1231年蒙古大军出兵征讨高丽。蒙军连战连捷,高丽高宗于是遣使议和。蒙古军队撤退时,在高丽的各京、府、县留下了72名达鲁花赤(镇守者),对高丽进行间接控制。

此后双方又多次交战。1258年,高丽众大臣发动政变,投降蒙古。第二年,双方达成协议,蒙军撤出高丽,高丽世子倎应蒙古要求入朝为质子。这一年正好赶上蒙哥汗在征伐南宋时去世,世子倎遂改道向南,前去觐见北返的忽必烈。忽必烈遂让世子倎与自己一起前往开平。

不久,高丽高宗去世,世子倎于1260年回国即位,即高丽元宗。为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元宗决定与元朝皇室联姻。1271年,高丽元宗遣使赴元,为世子王谌请婚,同时遣其入元为质。忽必烈将自己13岁的幼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后封齐国公主)下嫁给王谌,三年后完婚。婚后一个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谌回国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自此,元朝皇室成员嫁与高丽国王便成为一种例制,高丽国也作为元帝国的附属国兼驸马国存在。

根据史料记载,在蒙古国及元朝120余年的统治时间里,其与高丽往来频繁,居元朝与藩属国往来次数之首。从1219年成吉思汗蒙古国至元朝灭亡的1368年,蒙古帝国与元朝派遣使臣前往高丽的次数是277次,忽必烈时期为82次。而高丽从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至元朝灭亡,共遣使赴元479次,其中,高丽高宗时期39次,元宗时期56次,忠烈王时期207次。

此外,双方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初,高丽博士柳衍从江南购得经籍一万零八百卷回国。两国商人、僧侣将本国的大批书籍运入对方境内。也是在元朝初年,程朱理学传入高丽,高丽人在太学讲授,使得理学在高丽广泛传播。

同时,很多高丽人来到中国,他们很多都精通汉文,在元朝或与文人切磋学问,或经商,或做官,这也使得很多元朝人开始学习高丽语。据说元朝宫廷中很多人,包括守卫宫门的卫士都可以说高丽语。而高丽向元朝进贡水獭皮、银、纺织品、陶瓷、猎鹰等。

元朝初年,程朱理学传入高丽,高丽人在太学讲授,使得理学在高丽广泛传播。示意图,描绘高丽贵族的生活。(公有领域)

欲与日本通好未果 东征受挫

与中国仅有一海之隔的日本,从东汉开始,魏、晋、宋、隋皆来朝贡,唐朝时多次派遣唐使向大唐学习,可以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方面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宋雍熙元年(984),日本僧人暐然和其徒弟五六人渡海而来,奉赋纳贡,并献铜器十余件。后来,还有几次也是和尚来贡纳方物。这表明日本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一直都没有中断。

忽必烈即汗位后,希望与日本继续通好。1265年,因高丽人赵彝等说可通日本国,忽必烈便开始挑选可担任使者之人。其后选中兵部侍郎黑的任使臣,赐虎符;礼部侍郎殷弘任副使臣,赐金符。二人持国书赴日。

国书上说:“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认为,自古小国之君,领土相接,尚且讲信修睦,况我祖宗,上受天命,拥有中国。在远方异域的人,对我畏威怀德者,不可胜数。朕自即位之初,因同情高丽无辜之民久经战乱,故令我将士停止征讨,归还高丽的疆域,退回他们的仪仗。高丽君臣感德来朝,名义上虽是君臣,感情上却若父子。我想你们君臣大概也已经知道了。高丽为中国之东藩,日本紧靠高丽,不时和中国有信使往来。但朕即位以来,竟无一使者乘船来朝廷通好。可能是国王还未深知,故特遣使持书,说明朕的意向,希望自今以后,友好往来,相亲相睦。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哪能算是一家呢?至于用兵,并非是谁所好,请国王斟酌。”

几经辗转,1268年,忽必烈的这封国书才通过高丽赴日的使节团交到日本统治者手中。但日本朝野讨论之后认为,蒙古人派遣使节到日本,是要入侵日本的前奏,于是抗拒外交。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派遣使者,屡次表达与日本修好的愿望,但都没有收到日本朝廷的正面回应,而且日本反倒加强了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即九州岛的军事防御。

1274年和1281年,元军两次东征日本,均因遇到台风而折戟沉沙。1283年,忽必烈准备第三次东征日本。后因大臣劝谏以及元朝在南方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放弃了三攻日本的计划。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描绘日、元水军海战。(公有领域)

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忽必烈时期,在东南亚与元朝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国家有安南占城、暹国、缅国。

●安南国在今天越南的北部,唐朝时是安南都护府辖地,五代后晋时独立。蒙哥汗时大将兀良哈台曾攻打越南,越南陈太宗陈光昺战败后,上表称臣,蒙哥汗封他为安南国王。后他让位于儿子圣宗陈日烜,自己为太上皇,但对国政仍具有影响力。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遣使至安南。陈光昺允诺称臣进贡,并派使臣前往大都,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同意,再封陈光昺为安南国王、陈日烜为王世子。

1277年,陈光昺死,陈日烜未奏请元朝就自立为安南国王。忽必烈派使谴责,并要其入朝受命,但其托故拒绝。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出兵,忽必烈并未同意,再派使臣晓谕,但陈日烜仍托病,仅派其叔叔陈遗爱入朝。1281年忽必烈设立安南宣慰使,并宣布废黜陈日烜,任命陈遗爱为安南国王,但陈遗爱在回国途中遭到陈朝军队埋伏,只得逃回元朝。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1284年,镇南王、忽必烈第九子脱欢奉命进攻占城,假道安南被拒,遂率军进攻安南,并在1285年初大败安南军队,攻陷了安南都城大罗城。但因暴雨疾病和地形生疏,加之远征作战,在安南军队的反击下,最终还是失利,脱欢只好带兵北撤返元。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诏谕安南官吏百姓,历数陈日烜拒绝来朝、戕害叔父及达鲁花赤等罪恶,并封投诚的安南陈朝太宗的第五子陈益稷为安南国王。陈日烜对此仍不理会,继续与元朝为敌。

1287年,忽必烈下诏发兵再次征伐安南,仍以脱欢为主帅,并分三路进攻。起初,元军连连告捷,但如第一次一样,安南的天气和瘟疫的发生,加之粮饷得不到接济,脱欢还是无功而返。

安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还是惧怕忽必烈的声威。为缓和关系,陈日烜在战后不久就派遣使者到元朝,归还了俘虏,并进献金人以赎罪,还请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贡。忽必烈应允。双方又恢复了之前的宗藩关系。

在两国交往中,中原文化对安南同样产生了影响。安南多以儒臣充任使者前往元朝,因而他们得以结识元朝文人学士,互相赋诗赠答。安南国王还遣使入元,请赠佛经。元代流行的杂剧对安南歌剧艺术的形成也颇具影响。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安南陈朝时期的史籍《越史略》(公有领域)

●占城在今天的越南南部、安南的南方。元军在南方清剿南宋残余势力时,曾派使者进入占城,对其进行招抚,占城有归附之意。其后,忽必烈授予占城王荣禄大夫的职位,封其为占城郡王。

1280年,占城王因陀罗跋摩六世遣使朝贡,忽必烈因此设置荆湖占城行中书省,以阿里海牙为该行省的平章政事。不过,占城王子阇耶僧伽跋摩不愿臣服,并扣留了元朝使者。忽必烈为此派兵攻打,攻下了占城王据守的木城,占城王诈降,并在元军撤离后杀死使者,伏击元军。

1284年,增援元军抵达,并劝说占城王投降。损失惨重的占城王自知难以抵抗,遂表示愿意投降,占城再次臣服元朝。此后,双方一直保持和平相处的关系,使节往来不绝。

●暹(xiān)国又称泰国。1282年,元朝遣使暹国,因航路受阻,未能抵达。十年后,暹王遣使携国书至大都,次年,元朝遣使者去暹国通好。1294年,暹国王敢木丁遣使至中国,元成宗遣使臣回访。此后,暹国与元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缅甸在唐朝时被称为“骠国”,宋朝以后称缅,因其国内部落称为“甸”,所以又称“缅甸”。忽必烈即位前后,缅甸为蒲甘王朝,通过联合一些部落,成为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

1271年,忽必烈曾派使者招抚缅甸国王,但没有结果。1277年,缅王攻击归附元朝的金齿千额总管阿禾,阿禾向忽必烈求援,忽必烈派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等出兵增援。七百元军与四五万缅军和八百战象在一条河边相遇。

虽然首次遇到像兵,但元军在忽都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击败了缅军,缅军死伤惨重,而元军只死了一名士兵。随后,云南行省又派纳速剌丁率三千多人增援,兵至缅甸江头城,沿途招降三百多寨子。后因天气炎热,元军未深入缅境。

在大臣的建议下,1283年,忽必烈派军水陆进兵,征伐缅甸,一路进展顺利,沿途部落纷纷归附。缅王一直到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请降。忽必烈接受和议,还派兵护送怯烈出使缅甸。然而,怯烈还未到达缅甸首都蒲甘,缅甸就发生了内乱。

内乱之后缅甸蒲甘王朝实际上已经解体,分成若干掸邦。各地纷纷拥兵自立的贵族和掸族部落首领为寻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归附了元朝,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

1289年,缅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纳贡称臣,并派自己的儿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此后,缅甸一直臣服于元朝。

示意图。图为缅甸蒲甘王朝的首都蒲甘,河滨平原上佛塔林立。(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

与南海西洋诸国发展友好关系

元朝在南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南海西洋诸国的友好关系。当时的南海诸国有印度的马八儿和俱兰、须门那、僧急里、来来、苏门答腊的南无力和苏木都剌、肯尼亚的马兰丹和那旺、马来西亚的丁呵儿、急兰亦等,其中,位于印度半岛南部东西海岸的马八儿和俱兰影响最大,统领海外诸番国。从元朝去这两个地方,若水路顺利,大概十五日就可以到达。

1278年,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以唆都行省事于泉州,负责“招谕南夷诸国”。此外,还重用南宋降臣蒲寿庚,通过侨居福建的外商与南海诸国的联系,鼓励诸国发展海外贸易。忽必烈对他们说:“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唆都等奉玺书十通,招谕南海诸国,占城、马八儿等俱奉表入贡,但影响比较大的俱兰没有上表。于是,忽必烈在1279年派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出使俱兰。杨庭璧次年到达俱兰后,俱兰国王必纳写了回信,表示来年遣使入贡。

忽必烈收到回信后非常高兴,任命哈撒儿海牙为宣慰使,与杨庭璧于1281年从泉州出发再度出使俱兰。途中遇风,转道马八儿,希望经陆路前往俱兰,但因马八儿与俱兰正处于关系紧张阶段,被拒绝,杨庭璧等只好返回上奏忽必烈。

很快,忽必烈又派他们第三次出使俱兰。好在这次一切顺利,他们在1282年到达俱兰,受到了热情款待,俱兰国王明确表示愿意与元朝通好,并正式向元朝称臣纳贡。此后,南海诸国纷纷遣使入贡元朝,元朝的商人在南海的贸易也日益活跃,一些人还迁居于南海诸岛。

有元一代,中印之间往来频繁,仅《元史》记载的互派使者的次数就达数十次之多。欧洲人自海路来往中国,多在马八儿或俱兰停留。

此外忽必烈还派使者招降琉求国,但使者仅至澎湖就返回了。又因爪哇在使臣脸上刻字,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并占领了该岛,爪哇后臣服。

参考资料:

《元史》
忽必烈传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多桑蒙古史》
《高丽史》
《元史纪事本末》

点阅【忽必烈传】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