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6月04日訊】全球最富有難民群,多國準備接收港人移居;香港限聚令再延至18日,為阻反送中周年百萬遊行再現?香港也搞健康碼?手機全方位監控遭詬病;新加坡非居民存款急增44%,近四成港人想移民;美國暴動,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碑遭破壞,中領館微信群聊疑被曝光。
各位觀眾大家好,今天是6月4日星期四,歡迎收看《役情最前線》,我是Zac。
赴京匯報港區國安法 林鄭排除反對意見
31年前的今天,中共在北京用坦克和軍隊血腥鎮壓了要求民主的學生和市民,打壓民意。31年後,香港自由也被侵奪。香港今晚維園的紀念六四活動,香港政府以疫情為由禁止了。但禁止了活動,禁不住民心。我相信每一個香港人,心中都會記住這一天。而我更加相信,只要我們肯堅持,就一定會見到希望。堅持,因為希望!
6月3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率領多名官員前往北京,就「港區國安法」向中央政府提供意見。她會後引述中央政府表示,中央有關部門將通過多種形式,聽取香港各界意見。林鄭月娥說,今次是全國人大會議通過訂立「港區國安法」的決定後,中央政府首次正式聽取意見。
被問到此行有否反映香港市民及外國反對港區國安法的意見,林鄭月娥說不透露會面內容,稱現時資訊流通,中央官員會聽得到香港市民和外國的意見,「不需要透過行政長官親自來到北京反映這些意見」。
限聚令延至18日 香港也設健康碼
鑒於香港發現多宗新增武漢肺炎感染病例,香港政府在2日決定,6月4日到期的限聚令延長14天,至6月18日。
這意味著除了敏感的六四週年紀念日外,包括6月9日103萬人「守護香港反送中」大遊行一週年紀念日,以及6月12日「金鐘衝突」等敏感日子,市民均不能合法上街表達訴求。
此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說,粵港澳三地研究建立互認檢疫措施和測試的機制,亦正制訂屬於香港的「健康碼」。
中國大陸的「健康碼」制度,以手機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監控,備受批評。
多國接受香港人移居
港版國安法立法建議在人大通過後,美國、英國、台灣等多個國家或地區,提出或者準備相關方案,以各種方式為可能逃離香港的港人提供居留權。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被問及是否考慮接收大量香港人時說,「我們正在考慮,我不知道具體會怎樣做,如你所知,香港跟英國的關係不一樣,這些人(香港人)大多有英國國民護照,香港與英國之間有很悠久的歷史,這非常不一樣,但我們會考慮。」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在參議院會議上指,美國一直站在被戰爭及共產主義迫害的難民一方,認為美國應借鏡其它民主國家,向港人打開大門。
英國政府已經準備好更改移民政策,允許香港持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人士到英國,延長簽證至12個月,並獲得進一步的移民權利,包括在當地工作,成為他們取得公民資格的途徑。
首相約翰遜在香港媒體《南華早報》撰文,形容有關做法將是英國歷來在簽證制度的最大改變之一,若有必要,英國政府將會、並樂意為港人提供另一種選擇。
目前有35萬港人擁有英國海外護照,每次去英國可居住最多半年。大約250萬到300萬港人有資格獲得這種護照。
英國外相拉布(Dominic Raab,港譯藍韜文),6月2日在致國會的聲明中,警告中共不要在香港事務上「破釜沉舟」,並重申若中國堅持立法,英國將再改變對持BNO港人的安排。他並表示,「五眼聯盟」的五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新西蘭,會「共同分擔」接收港人。
台灣對香港人提供必要協助
在台灣,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政府已經成立一個專案工作小組,處理並給予協助凖備來台的香港人或在台港人的需求。
台灣陸委會也表示,針對未來可能有更多香港人來台,台灣政府將基於居留、安置、照顧等三大目標,作為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的依據。
台灣《港澳條例》第18條規定,「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已經有香港勇武派青年依據《港澳條例》第18條,到台灣尋求庇護。
台灣政黨時代力量智庫近日發布最新民調,其中針對大陸全國人大通過「港區國安法」議案,有六成民眾支持台政府完善《難民法》及《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為實際救援港人做準備。
據台灣移民署日前發布的數據,近年港人赴台居留、定居呈增長趨勢,去年有5858名港人赴台居留,按年增41.22%。有負責移民台灣業務業者稱,近日港區國安法的推出令諮詢移民赴台的人數大增4倍。
新加坡非居民存款急增44% 民調:37%港人想移民
據彭博社報導,作為私人銀行業樞紐的新加坡銀行,存款急增,反映投資者避險,以及與香港等市場的資金流入有關。
據新加坡金管局6月1日發布的數據,新加坡銀行的外幣存款在4月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倍,多達約1,487億港元;非居民存款急增44%,至3,416.8億港元,創1991年有記錄以來新高。
而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4月香港的本地貨幣存款按年減少792億港元或1.1%,至6.9萬億港元。
除了資金外流之外,與此同時,香港人的移民傾向也越來越高。
《明報》6月2日發表的民調結果顯示,有37%受訪者有意願移民海外,比3月份調查驟增13%,並創下去年5月以來新高,其中有87.8%直指是受到局勢影響。
另外,63.5%受訪者擔心「國安法」會侵害香港公民權利和自由,63.7%受訪者認為「國安法」會破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64%受訪者指「國安法」會破壞「一國兩制」。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香港「中原移民顧問」董事總經理表示,該公司近日每天接到近百宗查詢,較疫情期間大增約20至30宗,不少客戶是年輕人,連保加利亞、土耳其、賽普勒斯等較冷門國家都有人詢問。
香港人是全世界最富有的難民
有評論認為,如果香港出現難民潮,將是有史以來,最富有的難民。
評論指出,香港人有錢,教育程度亦高,英文好並且工作勤懇。香港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很受歡迎。加上全球疫症後,很多國家想吸納資金人才,英美等向港人放寬移民亦很合理,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評論也表示,中共繼續打壓香港,可加速外國收容香港高水平人才及資金的好機會,亦可令香港人才開枝散葉,幫到其它國家發展。例如新加坡及台灣的金融業,或者為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提供專業人才,帶領他們搞國家建設;亦可把香港人留在歐美加澳紐等從商或從事小企或餐飲業,是多贏的方案。
評論還給出一個有趣的建議,同聲同氣的香港人,將來無論散居到哪裡,應該建立群組,用前香港人的身分繼續聯繫,建立一個網上「諾亞方舟群組計劃」,互相照應幫助,在海外共同發展、讀書工作或者做生意。
敏感時刻傳出售 香港東亞銀行否認
外媒報導,在香港上市的東亞銀行傳出將出售香港和中國業務,但尚未確定買家。
因為相關消息傳出的時機,正逢港版國安法敏感時刻,因此格外引人關注。
不過東亞銀行則是在2日發出聲明,否認出售業務相關傳聞。
美國暴動風波 中領館內部微信群聊被曝光
在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浪潮席捲全美,並迅速演變成暴力犯罪。而在此次暴亂的背後,中共鬼影幢幢。在一段白宮外抗議活動的影片中,出現中文口音,事後中領館內部微信群聊天內容,也被網友曝光,不過真假未知。
31日深夜,白宮附近的聖約翰教堂遭人縱火,有網友公布畫面,稱在暴動中聽到了中文口音。影片中有人大喊:「走,快走,走走走!」
這段影片隨即被轉發,引發廣大討論。之後有網友貼出中使館內部微信群聊天內容,當中有人抱怨:「昨晚誰在現場喊中文的?不是說好了要躲在後面低調點,幹完就跑?」
躲在這場暴亂事件中的始作俑者,令人懷疑。
種種跡象顯示,這次暴亂事件已不是種族紛爭,而是極左組織「安提法」(Antifa)有組織的攪亂美國的運動。
推特近日傳出多段影片,一些黑人抗議者,主動阻止和曝光「安提法」成員有預謀的破壞活動。例如:德州達拉斯市中心街道上,被發現一整垛準備好用來破壞建築的磚頭;還有一名黑人女子斥責車中的「安提法」分子,不應提供磚頭給黑人示威者。
紐約市反恐事務副局長米勒表示,自5月28日以來,被逮捕者有七分之一來自外州。有證據表明,來自紐約市境外的無政府主義組織成員,計劃在抗議活動中煽動暴力。
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說:「我認為有部分人士,不管是從紐約市不同區或市外來的,他們有不一樣的動機,而且絕對是暴力的動機。跟我們社區抗議的主張不一樣。」
美國司法部長巴爾(William Barr)也說,「起初的和平抗議正在被暴力和極端力量所劫持。」一些示威活動被「極端左翼組織所左右,他們另有目的」。
Antifa是一個極左翼組織,同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關,成員以白人為主。網上出現大量評論,質疑暴亂背後有中共的影子。
根據科羅拉多州丹佛的9NEWS新聞台在5月29日的直播,示威活動中一面寫著「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橫幅,赫然醒目,引發網民熱議。有網民留言:「現在CCP已經毫不掩飾它們要輸出革命的意圖了!」
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碑遭破壞 曾是極左攻擊目標
首都華盛頓的抗議活動中,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碑,卻無端遭受波及,被人噴漆破壞。
雖然還沒抓到凶手,不過這些紀念碑先前曾是社會主義極端分子以及Antifa團體的攻擊目標。
而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執行董事發聲明表示,不能透過破壞這些紀念碑來伸張正義,這是國家紀念人類歷史上最大受害者群體之一的紀念碑,紀念被共產政權殺害的人群。
印度反華升溫 「移除中國程式」App爆紅
近日,印度的反華情緒升溫,加上中共透過中國手機APP及部分電子產品,竊取個人資料早已不是祕密。印度一家軟體公司,推出「移除中國APP」(Remove China Apps)手機應用程式,號稱能移除手機內所有由中國公司開發的APP,一炮而紅,短短兩週內下載量已經突破百萬!
據了解,該App能識別中國App。如果手機沒有中國App,會出現恭喜字句。軟件不會要求或強迫用戶刪除任何App,用戶可按自己選擇。
今天的役情最前線就到這裡,多謝各位收看。守護真相永不放棄,我們的堅守,需要大家大力的支持。我是Zac,下次再見。
(轉自香港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