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发生了无法计数的大大小小的战役,而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死后又去了哪里呢?清代大学生纪晓岚记载的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战死将士进入不同册籍
清朝乾隆时期的乌鲁木齐提督巴彦弼说,他昔日出征乌什时,梦见来到一处山麓,那里有六七个行军帐篷,但却不见有守卫的士兵,不过却有数十人在帐篷间出出进进,看起来好像都是文官。
巴彦弼觉得奇怪,就试着上前窥视。迎面遇上已故的护军统领某某人,他的名字一共五个字,但现在已经忘了。两人见面甚为开心,互慰劳苦。巴彦弼问对方:“您过世已久,今到此何事?”
某统领回答道:“我因为平生拙直,所以在阴间也被授予官职。现在是随军登记战死者的姓名和功绩来了。”
巴彦弼跟着统领进入账篷,他看到几案上陈列着不同颜色的册籍,有黄色、红色、紫色、黑色等颜色。他问道:“这些是按照八旗旗籍进行分类的册子吗?”
统领微笑着说:“现在八旗里怎么有紫旗黑旗?八旗最初虽然也有黑旗,但因为黑夜行军难以分辨,所以改为蓝旗。这是按照甲乙丙丁的次序排列的。”
巴彦弼紧接着问:“这个次序是按照什么排列的呢?”统领告诉他:“赤心为国、奋不顾身而捐躯的,登记在黄册;恪守军令、宁死不屈而慷慨赴死者,登记在红册;跟随军队驰骋疆场、转战而死的,载入紫册;仓皇溃逃、求生不得,被兵马践踏或者被追击的敌方砍头而死的,则登记在黑册。”
巴彦弼又问:“战场上同时受命,血溅尸横,怎么能一一区分,没有任何差错呢?”统领说:“阴间的冥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大凡人死后,亡魂还在,精气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那些登记在黄册上的将士,其精气如烈火炽腾,蓬蓬勃勃;那些登记在红册上的将士,其精气如烽烟直上,风不能摇;那些应载入紫册的,其精气如云漏电光,往来闪烁。这三等人中,最上者将成为神明,最下者亦归善道。而那些登记在黑册的将士,其精气瑟缩摧颓,如死灰无焰。至于那些根本没立什么战功而被朝廷褒奖的忠义之人,等他们到了冥府,就按一般的鬼来对待。因为朝廷褒奖的所谓忠义,到了阴间便不足挂齿。”
巴彦弼洗耳恭听,心里是又害怕又折服。刚要想问问自己将来的命运,忽然被隆隆的炮声惊醒。此后,他常常用这个梦告诫自己的部下:“我每到战场上,一想到统领在梦中所说的话,便觉得浑身是胆,就是冒着枪林弹雨战死在沙场上,与那些先辈相比,也是轻若鸿毛。”
捐躯沙场无可畏惧
乾隆时期翰林院笔贴式伊实,从军到伊犁。在一次血战突围时,身中七矛枪,昏死了过去。两天两夜后,他苏醒过来,疾驰一昼夜,追上了自己的部队。
纪晓岚与博晰斋先生同在翰林时,看见过伊实身上的伤痕,因此询问过他在战场上的经历。伊实说从最初受伤一直到失去知觉,都没有丝毫的痛楚,就像忽然间沉睡了一样。等到后来苏醒后有了知觉,才发现自己的魂魄好像已经离体,举目四望,只见风沙弥漫,不辨东西。然而,彼时,他的心里明白自己已经死了。瞬间他想起了年幼的儿子和贫困的家庭,酸彻心骨,便觉身如一叶,随风漾漾欲飞。
突然间,又觉得这么死去心有不甘,不如化作厉鬼再去杀贼。一念至此,瞬间觉得身如铁柱,风不能摇。徘徊间,他想登上山顶,看看敌兵的所在。可是一会儿像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僵卧在战场上的血泊中。
博晰斋听了伊实的述说,叹息道:“听了你的描述,让人感到捐躯战场是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作为忠臣烈士,应该也是很容易做到这一点的。可有的人为什么那么害怕而不敢这么做呢?”
显然,按照这两个故事,捐躯沙场的确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参考资料: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