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外多年不归,贤惠的妻子一如既往,悉心照顾年迈的婆婆。尽管婆婆很不舍,但为了不耽误她的人生,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让他决定妻子的去留。说不巧也巧,这封书信被误投到同名同姓人的手中,他是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
清朝时,有位叶孝廉住在清苑。一天,他在家中,忽然有人传来一封信,信函封面签着“叶某开拆”。叶孝廉一看正是自己的姓名,于是拆信阅读。一看内容,却是一位母亲征询长年不归的儿子,媳妇的去留问题。
信上大意是说:“听说你考上举人,为你深感高兴。但是,一连几年都没有收到你的来信,心里非常牵挂想念。我已日渐衰老,盼你回家心切。你的妻子很贤惠孝顺,心劳力竭侍奉我的日常起居,但家里连粗茶淡饭都难以维持了,如果不让你妻子改嫁,日后必然同归于尽。然而,你媳妇终是不忍心离开我,我也舍不得她离去。这次特意让人捎信给你,希望你知道家里的情况。你若有回信,就让原来送信人带回来。盼你心切。让你媳妇是去是留,也等你的回信再定夺。”书信内容大致如此。
叶孝廉读罢这封信,心知对方投错了,看到书信言词迫切,若不从中调济,恐怕和他同名同姓的另一叶某回家后,将会面临夫妻破镜之悲。于是,他准备了二十两白银,并且修书一封,让那人带了回去。
回信内容大致是说:“自从离开母亲,没有一天不想念您。看着白云在天,每次瞻望心都会泣血。收到母亲书信,知道母亲饮食起居俱佳,心中甚为欣慰。所幸,儿子中试第一,心里也急着要回家,但被一些事缠住了,一时难以如愿,特备二十两白银,托原来的送信人带回去,交给孩儿的媳妇作为赡养母亲的费用。眼下情况虽然窘迫,但孩儿的媳妇贤惠孝顺,我向来深信不疑,望母姑且忍耐,等到孩儿回家后,再做打算。一家人团聚,时日可待,决不再因事稽迟,也不再让母亲倚门盼望。”
叶母收到回信,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所写,内心很是欣慰。她将这二十两银子作为车马费,带着儿媳来到清苑,径直投奔到叶孝廉家中。双方对视,彼此惊讶愕然。叶孝廉只好如实相告,将她们安置在另一屋室,并为她们提供日常饮食,又细心叮嘱婆媳二人,尽可安心居住,不要为其它事情忧虑,他一定会留心寻访,找到另一个叶君。
巧的是,另一叶君果真获得顺天府的推荐,已经返回家乡了,却没有看见母亲和妻子。一路打听,也来到清苑,一家三口在叶孝廉家中团聚。
叶母称叶孝廉真是高义之士,她的儿子叶君也感泣不尽,就与叶孝廉结金兰之义,互称兄弟。从此二人情同手足,比骨肉还亲密。
安徽才子许奉恩(里乘子)说:“人心即天心也。”或许这是上天设下的一道试题,有意将书信投给叶孝廉,看叶孝廉是否有行善之心,用权宜之计,从中巧妙斡旋。
叶孝廉高义,不单单感动了当事人,也感动了百世之后的世人。天道无亲,惟独报施善人。孝廉的后代子孙能继承前代的美德,同时也相继得到州县的推荐,这何尝不是行善的善报呢!
事据《里乘:兰苕馆外史》卷一@*#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