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4月02日讯】宋庆龄虽然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夫人,却支持中共推翻国民政府。据中共内部资料披露,宋庆龄早已秘密加入共产党,并从事情报间谍工作,是中共最高级别女特工。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宋拒绝去台湾,选择留下来与中共合作。之后,宋庆龄亲眼目睹中共的谎言与残暴,心生悔意,想去美国与家人团聚,愿意以700万美元买自由,但毛泽东出尔反尔,宋庆龄最终病死在大陆。
宋庆龄7封信惹怒毛泽东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郭岱君女士,近年来公开了蒋介石日记里的一些内幕。郭岱君透露,宋庆龄在大跃进、三反五反、反右以及文革期间曾经写过好几封信给毛泽东,对毛的做法表示不满。毛对此很恼火,说宋不想留下的话,可以到海峡对岸去。但这7封信中共始终都没有公开过。
1994年11月,中共书记处审查通过了党史编委会整理的关于宋庆龄1949年后32年经历的材料,部分内容如下。
1955年11月,宋庆龄给毛泽东写道:“我很不理解提出对工商业的改造,共产党曾向工商界许下长期共存、保护工商业者利益的诺言。这样一来,不是变成自食其言了吗?资本家已经对共产党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和恐惧,不少人后悔和抱怨。”
毛泽东批示:“宋副委员长有意见,要代表资本家讲话。”
文革期间,宋庆龄又先后给毛泽东写了7封信,表达了她对“文革”的不理解、反感,和对共产党的极度失望。
宋庆龄在7封信中说:我不懂文化,说小说都是政治,而且都是毒草,我糊涂了,一夜天下来,一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变成了走资派、反党集团、野心家、牛鬼蛇神。怎么可以乱抓人、乱斗人、逼死人?这种无法无天伤害人民的情况,是罪行。
1970年3月,毛泽东对周恩来说:“她不愿意看到今天的变化,可以到海峡对岸,可以去香港、去外国,我不挽留。”并指示周恩来、李先念把他的话传达给宋。
宋回应道:“是否嫌我还在?”于是推病拒绝出席一些活动,并说:“我不想做政治上的点缀。”
但中共还是任命宋庆龄为国家副主席,利用其充当政治上的花瓶。
郭岱君表示,宋家人曾告诉她,当时,他们很认真地跟中共联络,要把宋庆龄接出来。宋庆龄也想出来。而且这个接洽谈判都到了很具体的程度,包括美国的宋霭龄愿意支付700万美元的保证金,赎回宋庆龄的自由。
谈判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了,美国的宋家人都准备欢迎宋庆龄来了,最后不晓得是中共哪位上面的人认为“国母怎么能走呢?”,所以很遗憾,她们宋家姐妹到最后都没有再见上一面。
中共最高级别的女特工
宋庆龄虽有“孙中山夫人”的头衔,但却逐渐走上了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路。而且,十分反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暗中帮助中共打击国民政府。坊间一直传言宋庆龄是中共最高级别的女特工。
中共党媒人民网2011年披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宋庆龄便已经秘密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党员,从此为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服务,并从事情报间谍工作,协助中共颠覆推翻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
1927年,当北伐军在前线流血牺牲时,中共在全国各地发动土地革命,社会动荡不安。当时国民政府已面临被中共篡权的危险。宋庆龄坚决反对蒋介石清党救国,与之公开决裂,并不断攻击诋毁蒋介石和中华民国政府。
30年代初期,苏共红军王牌间谍佐尔格营救被国民党逮捕关押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头目牛兰失败。宋庆龄接受了共产国际命令,用扣押在苏联做人质的蒋经国跟蒋介石交换牛兰。她利用孙中山夫人、“国母”的身份跟蒋介石交谈,虽然没能说服蒋介石交换人质,但使牛兰由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
当时,中共上海地下党由于电台被破获,无法和陕北的毛泽东取得联系。宋庆龄利用其特殊身份,帮助找来了张学良签发的特别通行证,并提供路费,地下党派号称“红色牧师”的董健吾前往陕北,由此接通了上海地下党和陕北毛泽东的联系。
中共上海地下党特务首脑潘汉年曾说,宋庆龄用她特殊身份、特殊地位,起了特殊的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按照与中共的指示,发动武装叛乱,扣押了严令张学良进剿延安中共红军的蒋介石,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宋庆龄一听蒋介石被扣留了,非常高兴,她主张逼蒋。
1938年抗战时期,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她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它的物资,但大多运往中共根据地。
她还组织国际友人和国际医疗队到共产党根据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等美国记者和医生,都是经过她安排进入中共“苏区”的。
国共内战期间,宋庆龄呼吁美国政府停止援助国民政府,却给中共提供军医院所需的各类物资、药品、器械,并提供给中共现款20亿元,支持中共推翻中华民国政府。
1947年8月,国民政府战败,蒋介石寻求与中共和谈以挽救危局,宋美龄到沪与宋庆龄相见,是希望她帮助国民政府解决问题,但被宋庆龄拒绝。
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病亡。宋要求,不要把她和国父孙中山放在一起,她不够格。宋的骨灰最终和其父母葬在一起。
(记者罗婷婷报导/责任编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