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飞《南京上皇帝书略》
【原文】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而勤王御营之师日集,兵势渐盛。彼方谓我素弱,未必能敌,正宜乘其怠而击之。而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奉车驾日益南。又令临安、维杨、襄阳准备巡幸,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
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敌垒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今译】
皇帝您已经登基,老百姓有了归属,国家有了主持者,已经完全击破了敌人灭亡宋朝的阴谋。各地勤王的军队和皇帝的禁卫军,一天天聚集,兵力逐渐强大。敌人正认为我军一向弱小,不一定能与他们对抗,我们正应该乘他们麻痹大意的时机,进攻他们。但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不能按照您的意图收复失地,接回二位被掳走的皇帝,反而领着皇帝您一天天向南方迁移。他们又矫诏命令临安、维扬、襄阳,准备迎接皇帝驾临,有苟且偷安的苗头,而没有收复失地的宏图大略,恐怕他们这样做,不符合广大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愿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派遣带兵将领,在疆场上浴血奋战,终究不能夺取最后胜利。对待目前局势的良策,莫过于请皇帝您回到汴京,取消驾临三州的命令,乘着二位皇帝被掳时间不长、敌军阵地还不稳固的时机,亲自率领大军,连绵不断地向北渡过黄河,进攻敌军。那么,凭着皇帝亲征的威望,一定能使将领们同心同德、士兵斗志高昂。中原失地在可以预期的日子里,一定能收复。
【集评】
隋树森等《古代散文选》云:“这篇上皇帝书,首先指出当前的有利条件,继而指责黄、汪等人主张南迁的错误,最后提出收复失地的具体做法。文章气势,极为劲健。”
刘盼遂等《中国历代散文选》云:“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金人的仇恨,以及对投降派贪图苟安的憎恶。文章用词恳切有力。”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词典》王玉麟云:“在简洁的行文中,始终奔涌着一股激情,这是爱国热血的奔流。至今诵读此文,犹令人感奋,令人叹惋。”
【总述】
尽管史无确证,这篇文章是否岳飞所写,还有人持怀疑态度。但岳飞在此期间,因上书言事并获罪,却是确有其事。岳飞因遭诬罪死,其文“散失不知几何!”这篇文章与岳飞其他能确认的文章,风格一致,史书有称。我们又何尝不能把它看作确系岳飞所作呢?
这是传世岳飞作品中写作最早的一篇。岳飞写这篇文章时,年仅25岁,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军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文章中,他纵论国家大事,显示出对时局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仗义直言,指斥权贵,正如古人云“忠肝义胆,流溢行间”。岳飞虽在历史上不以文章著称,但其文“简健清挺”,适与其人品相合,颇为后人称道,是南宋初期抗战将领和士大夫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人说:读其文,“觉英光正气,勃勃从纸上出,使人毛发肝胆俱激动。”这篇文章虽然只是简短的概略,但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初步形成的这一独特风格的神韵。
岳飞从小善于学习,史称他重视文士,喜欢与他们谈论经史,在当时将帅中书辞最勤。他还练习书法,据传有岳飞所书遗墨传世。这样他靠刻苦努力自学,终于具有了较高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水平,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初步反映出来了。
二、岳飞《五岳祠盟记》
【原文】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今译】
自从中原遭受战乱,异族侵略者交相入侵。我立志雪耻报仇,在家乡应募,刚好成年就从军,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多次战斗。虽然没有能深入边远的金地,扫荡他们的老巢,也总算为报国仇,贡献了一点微薄的力量。现在我又率领一支不大的军队,从宜兴出发追击金兵。在建康城一举击败了敌人,遗憾的是没有能将敌骑一网打尽。
暂且休整部队,提高其战斗力,严阵以待,准备打退敌人的反扑。此后将鼓舞士气,希望在下一次作战时,能取得完全胜利。向北跨过沙漠,直杀到敌人京城,灭尽侵略者。迎接徽、钦二帝回到京城,使失地、人民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国家再不用担心外来的侵略,皇上能高枕无忧,这就是我的愿望。
—-河朔岳飞书
【集评】
黄肃秋等《历史散文选》云:“文字慷慨激昂,表达了岳飞强烈的爱国思想。”
王曾瑜《岳飞新传》云:“在这篇文章中,岳飞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抒写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满腔义愤倾吐于字里行间。”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词典》王玉麟云:“这篇文章以气势见长。全文一气贯注,奔泻直下。作者选择了许多有气魄的语词,又用四字句为主的整齐句式,字字有力,句句饱满,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和襟怀起了很好的作用。”
邓广铭《岳飞传》云:对这次自建康凯旋,意兴昂扬,写下了一段《题记》,也等于为自己立下了一道誓词。这样的壮志雄图,从此经常盘旋在岳飞的脑海中。这种思想和感情,经过长时期的充实、洗练,便凝结成岳飞在几年后写出的那首有名的爱国歌词——《满江红》。
【总述】
岳飞自组一军,纪律严明、以后成为痛击金兵的“岳家军”。与其他宋军将领,一味保存实力、畏敌如虎,适成鲜明对比,岳飞的部队虽然数量弱小,但敢于奉命主动进攻金军,收复建康重镇;他从军不到十年,却已身经百战,这些都反映了他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克敌致胜的坚定信念。在这篇文章中,他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激情。悲歌慷慨,壮怀激烈,字句铿锵,如金石掷地。精神风采,与那首千古绝唱的《满江红》词十分相同。
三、岳飞《遗札》
【原文】
军务倥偬,未遑修候。恭惟台履康吉,伏冀为国自珍!近得谍报,知逆豫既废,虏仓卒未能镇备,河、洛之民,纷纷扰扰。若乘此兴吊伐之师,则克复中原,指日可期,真千载一期也!乃庙议迄无定算,倘迟数月,事势将不可知矣!窃惟阁下素切不共之愤,熟筹恢复之才。乞于上前力赞俞旨,则他日廓清华夏,当推首庸矣。轻渎清严,不胜惶汗!
—-飞再顿首
【今译】
军中事务急迫。以前没有时间问候您(这篇遗信是写给主战派的一位正义官员,其名已无可考)。满怀敬意地祝愿您生活幸福如意,希望您为了国家,自己多多保重。
近来得到探子的报告,知道逆贼刘豫,已被废黜,金军仓卒间,没有能够完整地控制住局面。黄、洛二河流域,金伪统治区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如果乘这饥会起兵,抚慰人民、讨伐金国侵略者,那么收复中原之地,指日可待。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呀!可是朝廷商议至今,还没有拿定主意,倘若再拖延几个月,局势的发展,就将难以预料了。
我私下认为您平素怀着与金国侵略者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是一位对收复失地已深思熟虑的杰出人才。希望您能在皇上面前,极力促成兴师讨伐的御旨。这样,今后澄清宇内,统一华夏,您就将被公推为首功了。
轻率地亵渎您的清静和威严,我感到十分惶恐,因而汗流浃背。
—-岳飞再拜
【集评】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词典》王玉麟云:“报国激情溢于言表!这篇短简,不过百十字,却写得言词恳切,充满昂场健武的气概。直截了当,屡用感叹之语,尤其是文字十分洗练而且畅达!”
【总述】
与上篇时隔不久,情况却大不相同。高宗一意孤行主和投降,对岳飞已不再信任、重用,相反予以排挤、压制。岳飞进言,已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岳飞没有沮丧、消沉。他仍然和以前一样,关注着敌我态势,寻找报国的有利时机。当看到金国侵略者废黜刘豫,沦陷区局势不稳,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京城主战要员写信,希望他进言促成出师,收复中原。作者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忱,仍是那样饱满,克敌致胜的决心仍是那样坚定。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岁寒知松柏之后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加突出地凸现在人们面前,那样可敬、感人。此文平易流畅,彬彬有礼,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正如清人周于智在《岳忠武王文集序》中所说,岳飞的书翰诗歌,偶然赠答,披肝沥胆。皆至性所流露,非寻章摘句之士,所可几及者。”
四、岳飞《乞出师札》
【原文】
臣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从陛下于戎伍,实怀捐躯报国、雪复仇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宠荣起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臣实何能?误辱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
臣窃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生灵,以中国而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谓不以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还归,两河故地渐复,则金贼之诡计日生,他时浸益难图。
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之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如此,则金贼有破灭之理,四夷可以平定,为陛下社稷长久无穷之计,实在此举。
假令汝、颍、陈、蔡坚壁清野,商于、虢略分屯要害,进或无粮可因,攻或难于馈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必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挫其锐,或待其疲。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则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图再举。
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终平殄,来岁必得所欲。亦不过三、二年间,可以尽复故地。陛下还归旧京,或进都襄阳、关中,惟陛下所择也。
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而死者,故臣亟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皆臣之罪。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
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无任战汗。取进止。
【今译】
臣下我自从国家遭受靖康之难以后,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参加皇帝您率领的军队,确实立下为国捐躯、报仇雪耻的决心和志向。有幸凭借国家的声威,前前后后大致立下了些许战功。皇帝您褒奖臣下这微不足道的功劳,不到十年,把我从一个普通百姓提拔到太尉官阶,级别和三公一样,恩遇和二府长官等同。又增封多重使臣的官职,任命我宣慰、安抚几路地区。臣下我是一个出身低贱卑微的人,受到的恩宠和荣耀已经超过了能有的程度。现在又承蒙增加臣下我的军队,受命完成收复失地的宏图大业。臣下我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能耐,像这样错误地辱没您神圣的智慧,胆敢不昼思夜想,希望能称职以报答您。
臣下我私下揣度敌人的意图,金国侵略者之所以在黄河南岸建立一个傀儡伪齐刘豫衙门,把黄河南北的地盘划给他,大概是想残害中原人民,用中原人打中原人。粘罕因此得以休整军队,窥测有利战机,隐藏有极险恶的用心。臣下我认为如果不在这个时候仰仗皇帝您的神机妙算,粉碎他们的阴谋,出兵切断刘豫父子的联系,招还秦川五路被迫降敌的将领,逐渐恢复黄河南北的旧有疆城,那么金国侵略者还会有新的阴谋,发展下去就更难对付了。
臣下我希望皇帝您放宽时间要求,不再限制臣下我进军快慢,使敌人无法发觉臣下我的行动意图。一旦得到有利时机可以攻入敌占区,臣下我就统率军队直接快速进军汴京、洛阳,占据河阳、陕州、潼关,发号令召五路被迫降敌的将领反正。这样刘豫一定会舍弃汴京逃到黄河北岸去,汴都一带、陕西关中可以完全收复。至于汴京以东沦陷区,皇帝您可以托付韩世忠、张俊二位,也能立刻收复。臣下我然后抽出军队进攻濬州、滑州,收复黄河两岸,刘豫父子一定会成如阶下囚,这样全国侵略者将面临被击败、消灭的命运,四面边境可以平定。为皇帝您和国家长治久安,以至无穷考虑,确实应该这样进军。
如果敌人在汝州、颍州、陈州、蔡州一带修起坚固的壁垒、收藏好粮食,在商于、虢略一带把守住战略要地,臣下我攻城没有粮食可就地征集,转运粮食又很困难,就必须退兵襄阳、鄂州,防守长江中游地区。敌人一定会向南追击,臣下我等到追兵来了,将率领各位部将出击,或者迎头痛击,或者隐蔽奇袭。敌人利于速战,不能速战,一定会再次退兵。臣下我将布设伏兵,截断敌人的退路。敌人进犯的军队少,我们就会有小的胜利,敌人大举进犯,我们就将有大捷。此后,再从容布置下一步行动。
假如敌人看见臣下我在长江中游地区进攻,集中军队进犯淮河流域,或者进攻四川,臣下我就长途挺进捣毁敌人的巢穴。敌人疲于奔救都城,局势就无法逆转,部队战斗力就会下降。即使今年不能全部消灭伪齐,明年一定能够实现。也不过二、三年时间,就能够收复全部失地。皇帝您是回到故郡,还是进一步迁都襄阳、长安。请任意选择。
臣下我听说派遣十万大军,每天就需花费千两银子的军费,国内七十万家不得安宁,这难道是一件容易做好的小事吗?但是古代圣贤能做到任命将领率军队出征,不会为军事行动向老百姓征派第二次劳役,也不会征发第二次军粮,这是因为考虑周到而费用充足。现在臣下的部队远在长江中游,离临安几千里,无军事行动时就总有粮食不够的担心。因此去年秋天臣下我的部队远远地攻进陕州、洛阳一带。而留守襄阳的部队有挨饿致死的,所以臣下我急忙收兵,以前收复的地方有的又丢失了。使得伪齐统治地区效忠皇帝协助我军行动的人,又遭伪齐屠杀,这都是臣下我的过失。现在只指望皇帝您给有关官吏下命令,更多地储藏、准备军粮,使臣下我能一心一意考虑对敌作战,不因缺军粮而干扰谋略,那么,我们的军事计划、措施一定能及时确定更加周密,能更好地贯彻皇帝您的既定战略,这样就一定能完成恢复故国的大业。
到胜利的那天,我们可以迎接太上皇帝、宁德皇后的灵柩归来,并请皇帝您的其他亲人回到故国,使国家再次得到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皇帝您高枕无忧,不再担心北方的侵略,臣下我所有的愿望就都实现了。臣下我在这之后将请求您允许我回到家乡做一个普通百姓,这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
敬请皇帝您原谅斗胆我进言的狂妄和轻率,臣下因此战栗不已、汗流不止,请指示当否。
【集评】
岳珂《经进家集序》云:“其中心所蕴,谋略所施,往往见于表奏、题跋,吟咏之间,随笔敷露,如《出师》一奏,天下士至今传颂。”
王曾瑜《岳飞新传》云:“他在奏札中提出全盘的军事计划,准备用二、三年时间,‘尽复故地’。岳飞满怀着决胜的豪情壮志,他唯一忧虑的就是军粮,故在此奏中特别强调,希望引起皇帝的关注。”
【总述】
这是传世岳飞文章中最长的一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风貌、军事眼光和文章特色。首先是全文充满爱国复仇的激情和克敌致胜的信念,这在上面文章中已有反映。其次是军事眼光。岳飞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不仅反映在他的赫赫战功上,史称他的论兵名言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颇为后人称道。
不同于一般良将,岳飞还具有一种胸中有全局的军事眼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敌我,了如指掌。并且对于战争变化奠测的形势有充分的估计,因此有精到的应对计划。对于军事全局的分析,作者首先提出应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具体措施则是勿拘淹速,使敌莫测臣之举措,得便即入,直趋京洛,然后收复京畿、陕右、京东和两河。如果敌人防守严密,则采取诱敌深入截击的办法,先歼灭敌人的主力,再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如果敌人在其他战线发起主动进攻,就长驱直入,攻其必救,然后消灭疲于奔命的敌人。不论出现上述那一种情况,只要出师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二、三年间,一定能消灭伪齐,尽复故地。其战略眼光令人惊叹!
再次是文章分析的严谨精到,语言凝炼流畅。岳珂《家传》称其“为文初不经意,然辨是非、析义理若精思而得之者”。清朱歧《岳忠武王集序》则指出“其论兵,指度山川、险隘、形胜,历历聚米可数。”评论得很确实。同时,本文是作者在其事业的高峰期所写的作品。当时他受到朝廷信任和人民拥戴,在众口交誉的情况下,文章仍不失谦虚、谨慎的一贯作风,写得精到、审慎、稳健,气韵生动,琅琅上口。@#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