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说冬至 元宵也来凑热闹

华夏的智慧与趣味 冬至节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2018年12月19日讯】冬至到了浮圆子、吃汤圆是华人圈热爱的传统民俗。大家族在冬至节时吃汤圆、元宵节吃元宵,其乐融融。

华人喜欢吃汤圆由来已久,本来汤圆和元宵也不分,你“元来”有我,我“圆”中有你,本是一家圆,大圆、小圆都是圆,吃起来口感也一样!那么怎么有不同的名称?

节庆食俗:汤圆,北方叫元宵

清末时“汤圆”和“元宵”两种说法其实是指同一种食物,而且年中都吃,因为节庆食俗而有了不同名称。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公元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著有《清稗类钞》一书,谈到汤圆和元宵的食俗:

“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曰实心汤圆。”

华夏古人早就知道米粉制的汤圆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都要吃。清末时市面上的汤圆有甜馅汤圆、有咸馅汤圆,也有没馅的“实心汤圆”。现在叫做汤圆、元宵的,那时“汤圆”一词就都概括了。

因为清代北京人在元宵节吃汤圆称为“元宵”,所以汤圆就有了元宵之名。乾隆皇帝弘历的《元宵聨句》前引记载了这个典故:“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

汤圆的传承

南宋时汤圆叫“圆子”,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圆子》诗。唐代时,食物中就有汤圆这一味,名字叫“牢丸”,《酉阳杂俎》就有“汤中牢丸”的记载。传到北宋时,汤圆也叫“牢丸”。苏轼游博罗香积寺,看到“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想像一下,将香米磨成浆不就是牢丸美味?苏轼吟道:“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游博罗香积寺》)

吃汤圆风俗更早在南北朝南方荆楚一带就有。康熙皇帝弘历《元宵煮浮圆子》诗中说道“道古传是荆楚,而今满市城”,就说了汤圆的起源于南方荆楚一带。很有可能那时的冬至节吃的赤豆粥中就有圆子。

风土志《荆楚岁时记》纪录了冬至吃红豆粥禳疫辟邪的风俗,传说共工氏有个为非作歹之子,在冬至时死了,成为疫鬼,但是他畏惧赤豆,所以人们在冬至日煮赤豆粥吃,来禳疾疫。(“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日本的元旦(古人冬至)饮食文化还保留吃红豆麻糬。

清康熙年间,高拱干编著的《台湾府志》记载,冬至日举家团𪢮吃汤圆,叫“添岁”,长幼祀祖、贺节,就像新年元旦。现在台湾的冬至还流传着“吃了冬至圆长了一岁”的民谚,这些传承表现了古风。

冬至圆寓意 一元复始阴阳交泰

冬至时吃的汤圆,要有红、白两种。红白在古代就带有阴阳的象征寓意。冬至时,天地阴阳之气由剥而复,阴阳交替,阳气归来,一元复始。汤圆的“圆”谐音“元”,冬至汤圆象征一元复始;红色汤圆与白色汤圆合一碗,含有阴阳交泰、一元复始之意。

冬至到一元复始,万象即将更新。就在此夜吃一碗冬至圆,应合天人合一的生活精神与态度。在周代、秦代时,冬至是一年历法之始,所以冬至就是大年,吃了冬至圆过了冬至夜,也就是长了一岁了。

搓汤圆,滚元宵

现在从作法上来看,汤圆和元宵的确有差别。搓汤圆是用双手将糯米粉块搓成小圆子;滚圆宵是将内馅丸子放进铺满糯米粉的圆笸箩上,滚出大丸子。以下介绍它们的作法。

搓汤圆作法:传统的作法是从把糯米磨成粉浆开始,磨出的糯米浆引流入布袋中,然后以重物压干,再取出来捣碎做成“粿脆”。先取出一大块过热水煮熟(当黏剂用),然后放入捣碎的糯米粉碎屑中。将全体揉搓成小团(作红色汤圆,此时放入一点点红花米),再取小团来搓成长条、掰成汤圆大小的小糯米块,放手掌心搓成汤圆。现在买现成的糯米粉的作法就省略了热水煮熟粿脆这一步骤。

现代人较少作有内馅的汤圆,古来流传的冬至民俗中,有作出鸡蛋大小的红白大汤圆各六颗,里面包入糖料和花生粉,称为“圆仔母”,相当于元宵。明清时代富贵人家也有在汤圆内包入甜、咸馅料的作法。

滚圆宵作法:一般常用的元宵馅料有芝麻、红豆、花生等等,先做好馅料、凝固搓成丸子或切成小块,过一遍水,然后放入满是糯米粉的圆笸箩上来回滚动,边滚边洒水,等到馅料滚成糯米大丸子就算完成。

了解了汤圆与元宵一家亲的因缘,读者看官也了解了古人吃冬至圆的意义与精神内涵。今年冬至,让颗颗圆润饱满的小汤圆、大元宵,帮你圆梦,滚出今年的圆满好运来。@*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