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正述】商之七:汤承大命

伊尹就夏

《殷本纪》里有载,伊尹还去夏朝做过官,后来返回到商。说得很简略:“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伊尹离开成汤去夏朝。夏朝的朝政丑恶,又回到了毫。

其实这个过程很漫长,伊尹去为夏朝效力,又回到商成汤身边,再去、再回、再去、还回……前后五次。孟子在《告子下》中说:“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夏商时期的国家结构,是以一国统领万国,诸侯管理自己的国家,同时也可以到中央机构任职,商族的先公们,冥就是为朝廷治水殉职的,相土也是夏朝的重要官员,担任的是武官。

伊尹被借调给夏朝临时干点什么公事、成汤把他引荐给夏桀担任什么公共职务,都有可能,他在夏桀和成汤之间来回了五次。


伊尹侧身画像(公有领域)

伊尹的五个来回,得到很高的评价,“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处在低下的地位,不用自己的才能去协助身为藩属讨伐君主之人,这是伯夷;五次效力于汤,五次效力于桀,这是伊尹;不厌弃不圣明的君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是柳下惠。三个人的做法不相同,大方向是一致的。怎么一致呢?那就是仁。君子做事只要合乎仁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呢? 以上是孟子的看法。

“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伊尹忧虑天下没有安定,才调和五味,背着锅和切菜板而行,五次为桀效力,五次为成汤效力,是想要使天下由浊变清,由危变安啊!这是《淮南子‧泰族训》里的说法。

有一个叫做柳宗元的,是唐朝的文学大家,专门写过一篇《伊尹五就桀赞》:

伊尹是圣人,圣人的心在于天下,而不在于夏或是商,对天下众生是一视同仁的。他说:“谁能听从我的话?听从的可以成为尧舜,而我就是要使尧舜的子民获得新生。”退下又想:成汤当然是仁君,但他的成功要慢;桀诚然不是仁君,但只要愿意听我的劝谏就可以早日行仁政于天下。于是就去为桀效力。桀竟不听从他的话,只好回到成汤处来。既而又想:还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吗?应该让桀早日接受我的良策。于是又去桀那里。桀不听从,又回来成汤这里。就这样从十分之一的希望,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几次去桀那里,桀全不听从他的劝谏,最终为成汤做丞相而伐桀。

中心意思就是伊尹的伟大之处,莫过于五次为夏桀效力。最后连万分之一的希望也没有了才放弃。圣贤之人胸怀坦荡、大公无私,既是为汤,也是为桀,更为天下的苍生。

伊尹在夏桀那里曾经担任过什么职务?至少是夏桀身边的高官。因为他还能和夏桀一起喝酒,还想劝谏夏桀。

《帝王世系》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尹举觞造桀,谏曰,君王不听群臣之言,亡无日矣,桀闻析然,哑然笑曰,子又妖言矣,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也。”伊尹举杯向着夏桀,进谏说:“君王不听臣子们的意见,亡国的日子不远了。“夏桀听了完全不当一回事,哑然失笑说,“你又来妖言惑众了,天上有太阳,就像我有子民,太阳亡我才能亡。”

跟昏庸至此的君主相处,伊尹确实不容易,《史记》上说伊尹从夏桀那里回到亳地。他从城北门进,遇到女鸠、女房两个人,他就写下了《女鸠》、《女房》。据说女鸠、女房都是成汤的大臣,老友相见心情很好吧?可惜这两篇文章都佚失了,也找不到女鸠、女房的史料了。想来那文章一定很有意思。

汤承大命
伊尹的不容易不仅在夏桀这边,也在成汤那边。

虽然伊尹“格于皇天”而来“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效力于成汤并且劝说成汤征伐夏桀救助万民,但是成汤并不接受。

韩非子曾经为伊尹的辛苦发过一些感慨,他在《难言》中说:“上古有汤, 至圣也; 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成汤最为圣明,伊尹最为智慧,然而最有智慧的向最圣明的进言,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

原因其实简单,一个捕鸟都希望鸟儿们自投罗网的人,怎么能想像自己去征伐君王取而代之的场面呢。

何况古人都明白君权神授,君主和臣子是不一样的。君臣之道,臣下应当全力效忠,君王有失可以进谏,如果对天子用武力的话,就不是为臣之义了。


成汤半身画像(公有领域)

然而上天有特殊的安排,成汤东行到洛水,祭拜尧帝设在那里的祭坛时,发生了一件事。

《尚书‧中候》说,商汤将祭祀用的玉璧沉下洛水,侍立在一旁,就看见黄鱼双双跳跃,黑鸟随鱼停在祭坛上,然后化成黑玉,玉上红色的字说:“玄色的精灵天乙承受神赐给的符,命令你征伐战胜夏桀。三年以后,天下统一。”

古籍的记录有所不同,《宋书‧符瑞志》说:出水的是黑色的龟,龟背上刻有赤色的字。

细节不同,指向一致:天命昭示,成汤要征伐夏桀,还要得胜,还得统领天下。这就是“汤革夏命”的原义了:上天(帝)昭示商汤顺天命(安排)取代夏桀,开启有商一朝。

顺便再多说一句:现代人对古代史料中的有关异象的记载读不懂,还用现在很有限的科学观念去判断和错解,乃至简单否定,是很不可取的。其实几乎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在那些为数不多的关键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无法解释的际遇。理性善良的人会感恩于怀或引以为戒,愚顽不化的人会一笑了之甚至心生怨怼。回头看看历史,所有的境况在古人那里已经演了无数遍了。

“以史为鉴”这句话大家都熟悉得很,就是不太会“鉴”或不真的想“鉴”。夏桀不“鉴”,亡了。成汤“鉴”了,兴了。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也不很复杂。

从孔甲开始,上天给了夏朝很多的警诫和时间,如果夏桀能够重修德政,历史也许会改写。

不过没有,夏朝在末路上回不来了。

成汤得知忠直的关龙逢被夏桀杀了,就派人去吊丧。桀王因此大怒,把成汤也抓了起来,囚禁在夏台。

不过很难找出成汤这个人的过错,时间不长,夏桀就将汤释放回商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出旁人意外,“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成汤出了监狱,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哪有那么多职位?但是去看望他并表示归附的“小邦”络绎不绝是肯定的,一天没有五百个,几天就有五百个了。

古人常用“三”表多, “七十”表很多,成汤“有天下”用了好些年,伊尹劝说成汤的次数也不是来自于统计,上文的“五百国”,同理。

成事在天,再坏的事到了成汤那里,也变好事。

在夏朝的诸侯里,成汤本来就拥有特殊的地位──“夏方伯”,有权不请示夏王而惩戒其它国家。

天命难违,虽然有心理障碍,成汤还是出马了,其实这时他已经是一个老人。后来他在伐桀前夕的《汤誓》中说:“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夏氏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征伐他。

上帝是谁?主宰一切的神。

参考文献:
1.《孟子‧告子下》
2.《淮南子‧泰族训》
3.《伊尹五就桀赞》
4.《史记‧殷本纪》
5.《尚书‧君爽》
6.《孟子‧万章上》
7.《韩非子‧难言》
8.《尚书‧中候》
9.《宋书‧符瑞志》
10.《淮南子‧说林》
11.《帝王世系》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