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肉与传统养生智慧

来到美国,对华人来说的比较难适应的就是饮食了,尤其是吃惯了中国菜的胃口,适应起来真的有难度。尤其想念家里腌制的咸货,咸鸭、腌肉,最爱的就是咸鱼烧肉,咸鲜合宜,简直就是最好的下饭菜,想起来真的是口齿生津。真恨不得能寄点过来,饱啖一番,方才快意。

可是世卫组织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10月26日公布的结果可是让很多民众和我一样纠结。IARC的报告把以烟熏、盐渍或加入防腐剂或化学物质处理过的肉制品,如腌肉、香肠、火腿肉、培根和热狗等加工肉列为最具致癌风险的“1类致癌物”,即与烟草、酒精、石棉、砒霜等“同级”,每天进食50克,患大肠癌的风险即增加18%。而中国式咸鱼也被列为“1类致癌物”。

至于新鲜红肉,包括牛肉、猪肉、羊肉等,都被列入次一级,即可能致癌的第2A类致癌物。IARC指,评级反映具“有限度”证据证明红肉可能致癌,主要与肠癌有关。

IARC的报告将对肉类的摄入量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摆在人们面前。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中,对少吃肉对人体的健康的重要性有很多论述。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每食多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以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强调就是要少吃肉,以免罹患疾病。

而在更早的战国时代,《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意思是说对着肥肉美酒使劲的吃喝,以此企图来强壮自己的身体, 这些可以称之为使肠胃溃烂的食品。孙思邈主张“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食品的滋味太美、太厚,肉食过多,也会伤害肠胃使人短寿。是不是与世卫组织提倡的少吃肉不谋而合呢!
IARC的报告并不是说不能吃肉了,而是为了提醒民众,要注意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其实,科学地摄取全面营养就是尽量吃多种不同的食物,这样有助于避免因摄入某样食物过多而造成的健康问题。IARC所长克里斯托夫·威尔德说:“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了目前的公共健康建议,虽然红肉有营养价值,但吃肉要节制。这些结果非常重要,让政府和国际监管机构能指导风险评估,平衡食用红肉及加工肉类的风险和利益,提供最佳饮食建议。”世卫也重申,肉类对健康也有益处,是铁、锌与维他命B12的主要来源。

传统养生也注重摄取营养的多元化。《内经》曰:“五榖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便是主张食用榖、果、菜、畜类等多元食物,来保证食物来源的多样化,使得获得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相对平衡。孙思邈更是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序论中发挥了这个观点,并以此为纲,将食物分为果实、蔬菜、榖米、鸟兽四大类,并强调饮食结构、膳食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孙思邈说:“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痾,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并且详细介绍了一百多种日常食物的性味、营养、功效等。
《内经》和孙思邈所提出的膳食原则也一再被现在科学证实。五榖为养。就是要吃五榖杂粮才能养五脏。五榖是全面营养的 基础,每天必须保证基本的摄入量,并且还要粗细搭配,种类越丰富越好;五果为助。五果是指水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生津、解毒、排毒的功效,可助消化,有利于养生、健身,为助就是要适量,不可贪多;五畜为益。五畜是动物蛋白的来源,是铁、锌与维他命B12的主要来源,肉食能补益身体,但要控制摄入量,守住嘴巴,以免导致胃肠疾病;五菜为充。五菜泛指蔬菜,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营养五脏、清火排毒、通利大肠,是对五榖的重要补充。这种以榖、肉、果、菜合理搭配的饮食结构,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

一边是致癌的可能,一边是美食的诱惑。在健康面前,则需审问之,明辨之。而对民众来说,吃什么,怎么吃,更多是个人喜好和饮食传统的选择,现在,多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需要你在健康、美味、喜好和文化之间做好权衡;而回望已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养生智慧,或许会给身心健康有更多的启迪。想来即使以后有咸鱼吃,我也会浅尝辄止吧!俗话不是说:“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嘛!”

来源: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