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9月29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5年1月5日
中共中央主席在同我谈话时,再次强调,对中国进行革命的改造,并不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了解中国、了解它的需要、风俗、历史,这才是重要的。
毛泽东甚至避免提到联共。他对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毫无兴趣,尽管他喜欢提到它。
毛随着他的权力为大家所公认并且日益巩固,开始想成为一个独揽党政大权的、无可争议的权威,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了。
毛捉摸出了一套合乎他地位的举止风度。他讲话的声音很难叫人听清,因此听者不得不十分注意。他慢慢地踱来踱去。在椅子里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几乎一动也不动。
他做什么和说什么都考虑到中国人的心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
1945年1月7日
去看毛泽东。
他在准备大会文件,看上去很疲倦了。他说话慢吞吞的,常常停下来考虑压在他心头的事情。他不时地起身来,低着头在房间里踱步。头发落到了面颊上,他也不把它甩回去。他常常在书桌旁停下来,看看文件,喝口茶。
毛的姿态和举止,表现出他胸有成竹,相信人民是一定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他平时很健谈,但有时为了“扮好角色”,又很少说话。
毛抱怨说,他有一阵身体不好。
毛又高大又健壮,可是耐不了费体力的事情。他不散步,躲避阳光,不爱活动。
毛总说自己的年纪大了。他感伤地说:“快老了”。他抽烟抽得特邋遢,裤子和上衣都给烟灰弄脏了。他随地仍烟头,痰吐得特多,真叫人讨厌。
令人惊奇的是,不顺心或者最轻微的不适,竟能立即使他衰老。
1945年1月11日
赫尔利还在设法使国共在美国控制下和解。美驻华武官德帕斯上校,日本问题顾问怀特迈耶,魏德迈的参谋人员爱德华少校,还有另外几个军官,昨天从重庆来延安。
美国大使赫尔利通过德帕斯,给中共领导递交了一封信。
赫尔利的信上说,目前具备一切条件,使特区与国民党之间的谈判能圆满结束。他请求毛泽东和周恩来准许他偕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宣传部长王世杰、中国陆军政治部主任张治中访问延安。
德帕斯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叶剑英会谈。他们对这位美国武官都表现得极其冷淡。
今天,德帕斯等美国人飞往重庆,带有毛泽东和周恩来拒开谈判的信件。毛泽东在信中代表中共,要求立即召开国民大会,并给中共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以充分的自由。毛泽东坚持,要就中国民主改革的所有问题开展全国范围的讨论。
中共领导人采取这种不妥协的坚定态度,目的在于使国民党在国际上遭到孤立,甚至破坏各国同国民党的联盟。毛泽东考虑了由于日本人不断进攻而出现的形势。国民党实际上受到反日联盟各国报刊的谴责。
赫尔利去年11月10日在国共延安协定草案上签了字,中共中央主席继续利用他的这一失策。毛泽东了解,美国大使发现自己处境尴尬,将不得不在特区和重庆之间的谈判中进行调处,以免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恶化,导致武装冲突。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不顾现实,对所提的要求天天加码的原因。他认为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蒋说得一无是处,来引起美国对特区的同情。
1944年12月2日《消息报》发表文章之后,中共领导人明显地改变了他们有关同美国人会谈的看法,而把他们的一切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希望我们从政治上永远支持他们。可是,他们并没有把老政策从他们的武库内抛掉,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这种政策。拿定老主意,他们就想这样来讹诈美国人。
戴笠是蒋介石的人。他是反间谍机构的头子。蒋介石对他无限信任。美国武官德帕斯上校是见到他的少数人之一。戴笠避不与人接触。重庆几乎没有什么人见过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