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3日讯】【导读】《列宁不为人知的秘密》是Richard Pipes 着,郭国汀编译。理查教授是哈佛大学历史荣誉退休教授;著有《共产主义的历史》、《俄国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财产与自由》、《不为人知的列宁》等专著;曾任里根总统的苏联与东欧顾问。理查教授毕生致力于共产主义历史研究,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列宁迄今在俄国大多数人心中是个伟大的革命家,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第三名,然后历史与时间最公正无情,是人是鬼,是混蛋,一切都将真相大白!
《列宁不为人知的秘密》
列宁因为是阴谋刺杀沙皇而被绞死的亚历山大的弟弟,仅参加了一个相当无害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大学的规则,结果被大学开除。而且被禁止投考任何其他大学,因此仇恨沙皇专制与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
斯特鲁威(Struve )一八九零年代与列宁经常交往,他回忆说:“列宁的主要性格是仇恨。列宁接受马克思理论是因为发现其与他内心主要性格相符。阶级斗争的理论,毫不留情地彻底毁灭敌人,与列宁对周边现实的情感相吻合。他不仅仇恨既存的沙皇专制和官僚体制,及秘密警察无法无天的任意统治,而且仇恨自由和资产阶级。”
列宁是典型的敌我思维型,没有妥协精神。一九零四年托洛斯基便将列宁与罗伯斯比尔进行类比。他们均只有“我,我们与你,你们;友/敌两分思维”。这种激端思维导出两个重要后果。其一,列宁视政治为战争关系;他曾定义和平为“为了战争而进行的喘息”。这种思维使他除非出于权宜之计不能妥协;其二,不能宽容异议,列宁视非其同党的任何人和团体皆为事实上的敌人,因而是一种威胁,必须使之闭口和镇压。列宁完全不能容忍批评。
列宁有极强烈的残忍倾向。他处死成千上万的人冷酷无情,非常熟悉列宁的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指出“列宁对人类几乎无兴趣,他唯思考党、群众、国家。。。”
一八九三年列宁移居圣彼得堡,表面上是执业律师,实际上从事职业革命,经与一群年青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交往,他们劝说他放弃人民意志党,社会主义革命党的前身即为人民意志党,列宁的兄长亚历山大是人民意志党的骨干之一;后来列宁才成为社会民主党最终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党。
一九零二年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工人若任由其自已发展无法革命,只会导向资本主义;除非由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党领导,革命党必须有高度组织纪律且职业化。由于工人必须养家糊口,不可能专职革命,故领导革命的重担就落到了社会主义知识分子身上。因而共产党实质上是以工人的名义而无其授权。据此理论,列宁试图将一九零三年成立的社会民主党改造成高度集权,上级指令,下级必须无条件执行;由于社会民主党反对,故列宁在党内吸引一批追随者,组建自已的派别,在一九零六年始分为布尔什维克党和孟什维克党。只到一九一二年,两派名义上同属社会民主党,
一九零七年布尔什维克党仅四万六千一百人,孟什维克党有三万八千二百人;俄国总人口却达一亿五千万人,约有二百万工人,产业工人仅占一半左右,其余大多是季节性工人。但到一九一零年,按托洛斯基估计,布党与孟党两派仅剩下不到一万人。布党主要是俄罗斯人,孟党主要是乔治亚和犹太人及非俄罗斯少数民族人。一九零七年第五届党代表大会,百分之七十八点三布党是俄罗斯人,而孟党仅百分之三十四是俄罗斯人。两派知识分子均占绝大多数。
俄国社会民主党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视农民为小资产阶级和反动阶级;列宁反对民族主义而主张同化主义。但他否决解决民族问题诸如联邦或文化自治。他的民族政策是要么全部要么是零。亦即,要么同化成俄罗斯,要么分离成独立国。他对于农民获得土地,民族自治仅是当作权宜之计。
布党由于是职业的,故需要大量金钱。布党的经费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富人,律师,工程师,医师,银行家及政府官员的资助;其二是抢劫银行。一九零七年在提夫里斯布党抢劫银行十二万五千卢布,在外国兑换本票时,被警方侦破,致使不少布党劫匪被捕,包括后来成为外交部长的马克新利维诺夫。有一次布党连威胁带诱骗将一个同情马克思主义的富翁拟资助社会主义革命党的十万卢布硬抢到手。孟什维克党领导人马托夫指证:此种抢劫犯罪使得布党能够支付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党组织每月一千至五千卢布。而合法的社会主义革命党每月的经费不超过一百卢布;第三,德国政府的的资助。列宁与德国私下交易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德国政府大量财金资助并用此基金支付工资和出版布党报纸。
俄国秘密警察与革命者既斗争又合作。秘密警察渗透入所有的革命党。列宁则戴着手套(即通过线人和第三人而列宁自已从不亲自操作)与秘密警察交易。秘密警察热衷于促使社会民主党和其他革命党的分裂,使之内部树立山头。除了收集情报组织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在于促使反对派内部关系恶化,主要人物之间相互冲突。警方利用列宁对孟什维克的敌意,加剧双方的紧张,从而减轻其危险性。为此目的,线人马利诺夫斯基(Roman Malinovskii)打入布党,深受列宁赏识与信任,并成为布党在杜马(议会)的主要发言人。警方予之资金让他发行列宁的星火日报,并选任了一个线人任编辑。列宁愤怒地否决孟什维克与社会主义革命党人揭露马利诺夫斯基是警方线人,甚至当其真相暴露后(注一)。
一九一三年一月,在巴尔干危机期间,列宁致函高尔基:“奥俄开战将极有利于东欧革命,但是奥皇约色夫(Franz Joseph)和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太可能予我们此种惊喜。”在一战爆发时,列宁还给他的情妇伊内莎(Inessa Armand)邮了一封贺卡称:“我的亲爱的最亲密的朋友,致意俄国革命启动”!因为列宁期望战争使工人、农民和士兵反叛,进而变国际战争为内战,他好从中渔利。
列宁在波属奥地利之(Cracow)期间,与奥地利政府私下联系,以换取财金津贴;因此列宁支持俄国之乌拉尔独立,奥地利亦将此作为削弱俄国的国策促动。待两国敌对爆发时,他移居中立的瑞士,并在那里呆了两年半;列宁准备了一份声明,煽动德、奥击败邪恶的俄国。他是唯一的一个欧洲著名知识分子号召击败自已祖国的人。由于列宁公开希望俄国战败,引起德国关注,并派一个德国与俄国关系专家帕尔伏斯(Alexander Helphand-Parvus)于一九一五年五月在瑞士试图与列宁接触,但当时列宁拒绝见他。不过,列宁同意见另一位德国间谍,换取财金资助。这些行为构成最严重的叛国罪,列宁至死一直保守这些机密。直到德奥档案解密后才披露。
战争期间,列宁与妻子克鲁斯卡娅经受了一系列考验,这是一段贫困与世隔绝的时光,他们住在边境贫民区,时常与妓女和罪犯同餐,因为认为列宁是个危险的疯子,先前不少追随者抛弃了他;唯一使列宁欣慰的是与情妇伊内莎的婚外恋情,她是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千金和商人之妻,伊内莎一九一零年在巴黎遇见列宁,并在克鲁斯卡娅的容忍下,很快便成为列宁的情妇,她似乎是列宁一生中唯一亲密的人。
列宁其实对革命的到来并无信心。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至二十二日,在苏黎世对年青社会主义者交谈时列宁预测说,欧洲无法拒绝动荡的同时,“我们这些老家伙恐怕无法活着见到革命决战”。七周后,沙皇政权跨台。
虽然习惯上称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和十月两场革命,唯有二月革命才名符其实。一九一七年二月俄国经历了一场真正的革命,骚乱导致沙皇政权跨台;虽然既无准备,也完全出乎意料,而是自发和突发的。临时政府立即得到了全球各国的承认。一九一七年十月布党推翻临时政府,不是自发而是精心阴谋,并由高度组织的阴谋策划导致。随后用了三年内战镇压国内普遍的反抗。十月革命是典型的政变,由一小撮帮派夺取政权。十月政变分为两个阶段,列宁指挥街头示威抗议,以便拖跨临时政府,这一策略失败后,列宁逃至芬兰;九月以后,由托洛斯基领导。
一九一七年三月六日-十九日,列宁电报彼得勒格布党;“我们的策略:完全不信任,不支持新政府。我们尤其怀疑克伦斯基。武装无产阶级才能提供唯一的保证。立即选举彼得格勒市杜马,不与其他党掺和”。此时临时政府刚执政一周,几乎尚未发表政纲,而布党被秘密警察消灭了许多;在工人中的支持者远少于孟党和社会主义革命党。但布党组织最严密完好。三月二日彼得格勒市党委刚从狱中释放,三天后,才开始发行第一期星火日报(战争爆发后被关闭)。
德国对俄国要人有其自身的考量:一九一六年秋,威尔海姆(Kaiser Wilhelm)沉思道:“从最严格的军事意义上,单独与同盟交战国缔和约至关重要,以便我们全力对付其余敌人。。。据此,我们应努力促成俄国内斗,令其与我方订立和约”。
这意味着德国将利用亲德反战的左派激进派,而列宁无疑是其领导人。打列宁牌的是帕尔威斯(Parvus),他一九一七年以经营进出口公司掩护其情报员身份,在中立国丹麦,他聘任了一个列宁信任的格拉内特斯基(Pole Jacob Furstenberg Granetskii)任公司驻斯德哥尔摩代理。他集注于列宁,描述列宁远比克伦斯基疯狂。他极了解俄国政治并富于远见,预计列宁一旦回俄国,将推翻临时政府撑权并缔和约。他知道列宁渴望权力,相信他会交易经德国赴瑞典回俄国。在帕尔威斯影响下,德国大使电告柏林:“我们须无条件寻求制造俄国最大可能的混乱。。。尽力挑拨中庸与激进派之间的关系,激进派撑权对我们利益最大。既然革命对他们不可避免,激进派当权必然搅乱俄国的稳定。”
于是德国政府授权其驻瑞士使馆,与列宁商谈安排回俄国通行事宜。为避通敌之嫌,安排用列宁等俄国革命者与德国与俄国交换关押于俄国的德国公民,于是列宁等人享受特检免验护照。
一九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下午三点二十分至四月九日,三十二名俄国移民包括列宁、克鲁斯卡娅、伊内莎、季诺维也夫从瑞士至德国,抵达波罗的海后转船前往瑞典。在斯德哥尔摩由帕尔威斯接站。他再次求见列宁,但列宁拒见。而让卡尔拉德克(Karl Radek奥地利公民)见他以避开通敌之嫌。卡尔与帕尔威斯谈定了德国资助布党的具体事项。四月三日列宁一干人等抵达彼得格勒。随即列宁发表演讲言及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无需等待经年累月,只需数周,令所有的人震惊。随后,列宁宣读他的《四月提纲》;绝大多数听众认为其完全脱离现实,如果不属疯狂的话。列宁主张撤出战争,立即转向第二阶段革命,不与临时政府任何合作,全部权力转归苏维埃;解散军队改为民兵;没收所有地主财产,全部土地国有化;将俄国金融机构合并成单一的全俄银行,受苏维埃控制,苏维埃控制生产与分配,创设新国际。
德国非常高兴,一九一七年四月四日十七时,德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电报柏林:“列宁成功进入俄国,他正在按我们期望的工作”。
列宁是个守口如瓶的人,对待政治犹如战场。对一般战略目标他公开化,但对策略他丝毫不露。列宁对他的敌人的弱点非常敏锐。他知道自由派和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犹如“食草老虎”–恐惧暴力和责任的革命者。列宁曾仔细研究战争专家克劳维茨之《战争论》。并将战争策略应用于政治,即不仅击溃,而且消灭对手,剥夺其武器,解除其所有。若敌人拒降则肉体消灭之。
指导列宁的原则乃是马克思于一八七一年相当偶然宣布的教条: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接收而非消灭既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机构体制。未来革命应当:不是移交迄今的官僚军事机器,而是毁灭它。
二月革命的经验使列宁以为可以通过街头抗议,象推翻沙皇一样推翻临时政府。列宁研究法国社会学家加斯塔夫(Gustave Le Bon Crowd Pschology)的大众心理学。分析人类大众行为及操控方法(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均从该书获得指导)。
回俄国三个月,列宁策动了数次骚乱,旨在颠覆政府,一九一七年七月列宁策划了最后一次暴动,几乎因此毁灭布党本身。仅是因临时政府犹疑不决,放过了布党一命。后来托洛斯基充分利用了临时政府此项致命弱点。
首先,半心半意布党于四月间赌权力。苏维埃想打赢战争取得胜利,而非不割让不赔偿的和平;外长米利乌可夫(Miliukov)则想实现一九一五年盟国因怕俄国退出战争而答应的割占土耳其海峡和康斯坦丁,结果引发年青激进军官发动的街头抗议。布党趁机混入其中提出政府辞职,权力归苏维埃口号。彼得格勒军区总司令科尔尼洛夫(Lavr Kornilov)要求国会批准镇压骚乱被拒。
列宁从四月经验得出结论,布党的策略革命性不足。五月初,六名社会主义苏维埃代表参加临时政府并担任部长。由洛夫(Lvov)任首相,克伦斯基任战争部长。
一九一七年五月和六月,布党位居社会主义党第三位,在六月初第一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布党占一百零五席,而社会主义革命党占二百八十五席,孟什维克党占二百四十八席。在第一届农民大会上,社会主义革命党占绝大多数,而布党仅占二十席。布党与社会主义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不同,后者攻击临时政府虚伪,却不敢实际行动;布党则以全球性革命为已任,而不考虑俄国具体情况;俄国革命仅是世界革命的一个过渡,故能承诺任何团体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一旦撑权,布党立即否定一切承诺,以中央集权方式重建国家。
俄国工人建立纵向和横向工会,奉行辛迪加主义,列宁此时支持之,使布党因此赢得众多工人支持。五月底第一届彼得格勒工人代表大会,布党占三分之二代表。即便如此,布党在工人中仍人数极少:直到十月政变前夕,仅百分之五点三的俄国产业工人系布党党员。(注二)后来,一九二零年在共产党内的辛迪加给列宁带来很大麻烦,迫使他清洗之以摆脱自已。
列宁组建了一支不受苏维埃控制的红卫队,同时在军中大力进行反战宣传,煽动对前线和城市实行军事管制,以期剥夺政府的军人支持。列宁的行为引起人们怀疑他是德国的代理人。“想想谁要战争?为何而战?资产阶级!”
布党每天发放数十万份免费报纸,经费皆源于德国。德国外交部长古尔曼(Richard Von Kuhlmann)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三日总结了德国对布党的贡献:“。。。在俄国的颠覆活动,促使其分裂,通过各种渠用不同的方式资助布党,向布党提供稳定的资金,使其能建立主要机构星火日报,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助其扩大党的基础。”
一位德国社会主义者与战后魏码政府关系密切,估计德国给布党超过五千万金马克,相当于六百万至一千万美元,当年可购买九到十吨黄金。通过德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里兹勒(Kurt Riezler)支付给列宁的助理加内特斯基(Furstenberg-Ganetskii帕尔威斯的雇员,再由他转汇至彼得格勒各不同的公司,包括一家由布党中央委员会经营的制药公司,临时政府从法国间谍处获悉此信息,并进行了追查备案,但未及采取行动摧毁之。
俄国士兵厌战情绪相当严重,许多军人丧失了斗志,苏维埃继续促使他们战斗令他们相当不满。而布党利用此种厌战情绪,六月十日发动群众全副武装抗议,以令政府难堪,或伺机推翻政府。六月十六日,军心焕散的俄军望着德军服者而逃。俄军战死一百三十万人,但被敌军俘虏者高达三百九十万人,比西方士兵被俘者高出十二至十三倍。极大损害了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的声誉。七月骚乱是因为政府派谴彼得格勒驻军前往前线引起。该命令违反了四个月前与苏维埃的约定,因而激怒了军人,布党趁机发动宣传攻势煽动兵变。
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当局势日益吃紧时,列宁突然消声匿迹。事实上他已逃至芬兰,表面理由是极度疲劳需要休息,更可能的原因是列宁从向布党中央提供的情报知悉政府已撑握他通敌资敌的证据拟起诉之。七月一日临时政府签发了逮捕二十八名布党著名成员包括列宁的命令。
布党集注于重机枪军团,于七月三日决定上街游行示威,事先向各其他驻军求助,被拒。当晚布党中央军委命令策动兵变起义。由于列宁被控叛国和组织武装叛乱罪,于是季诺维也夫陪同列宁先躲在彼得格勒近郊,后逃至芬兰,大多数布党同案皆被捕,但因苏维埃反对政府故未启动起诉程序。七月事件后,首相洛夫(Lvov)辞职,由克伦斯基接任首相,他任命科尔尼洛夫担任军队总司令,并下令解除参与兵变部队的武装,禁止布党日报星火和其他党刊在前线散发,但克伦斯基害怕右翼君主政变远盛于布党政变企图。
注 释
注一: Rtskhidni, The Russian Center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Study of Documents of Modern History, Moscow, Fond二, op.I. delo.
注二: Z.V Stepanov. Rabochie Petro grada v. period podgotovkii provedeniia oktiabrskogo vooruzhonnogo vosstaniia(Moscow. 一九六五) pp.四七-四八.
——全书完——
文章来源:百家争鸣【郭国汀律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