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延安日记(115)

【新唐人2012年7月29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11月11日

中共中央主席对同赫尔利将军的会谈十分满意。毛泽东邀请我去,把会谈结果对我作简要介绍。他有说有笑,心情舒畅。

毛泽东要我拍发几个电报给莫斯科。他当然知道,我对中共领导和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的会谈情况了解得是够多的。他要赶在我的前头向莫斯科报告。

1944年11月12日

观察组除了在特区搞情报工作之外,还采取步骤来削弱中共与莫斯科的联系。看来,美国人从一开始就不抱幻想—他们对给共产党提供武器一事很慎重。他们对蒋介石一直都是中意的,而且以后还会如此。可是,中共领导人彻底出卖了自己。他们那么急于想得到军事装备,急得忘记了一切,甚至忘记去掩盖自己的卑劣行径了。

赫尔利的使命,不仅在于要促使特区对日本采取强有力的行动,而且还在于要在中共领导和莫斯科之间,打进一个楔子。

可是,中共领导人设法说服了总统的私人代表,在协定草案中塞进了他们自己的条款,而这些条款蒋介石肯定是拒不接受的。

帕特里克.赫尔利过分自信,他不了解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依仗着自己大权在握,在四份协定草案上签了字。协定草案一份留在延安,两份分送给蒋介石和罗斯福,至于第四份,我相信赫尔利会自己留下作纪念。这是留给他和美国外交的一件可怜的纪念品。

1944年11月13日

共产党对中国解放区的农民实施了减租减息政策(地主靠地租为生)。

按中共中央主席的意见,1931年至1934年,党在农村推行了过左的政策: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毛泽东说:目前党还不能进行全面改革以解决农民问题,但是耕者有其田的日子总会到来的。(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