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20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11月7日
赫尔利本人来了!他没让人知道,突然就来到了。
中共中央主席匆忙地坐着他那老式救护车到机场去。
赫尔利就在飞机附近等他。
他们一同坐车回来。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路上颠簸得格格作响,一路扬起飞尘,从我身旁驶过。
———
赫尔利毫不耽搁,立即开始会谈。傍晚,他就会见了擅长同美国人谈判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叶剑英。帕特里克.赫尔利的译员是美国军事观察组的组长。
赫尔利交给毛泽东一份要讨论的问题的提纲(以及他自己对解决每个问题的建议)。共产党的领导要研究这个草案,明天表态。
赫尔利将军对与会者说,他是奉罗斯福总统之命,经中央政府首脑同意,前来中国执行使命的。“我的目的”,这位白宫使者说,“跟美国和中共之间建立关系无关。我们在会谈中,不讨论这个问题。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后,最关重要的是中国的统一问题,因而得解决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执。”
将近午夜时刻,中共领导人举行了盛大宴会,庆祝十月革命二十七周年。赫尔利是主宾。实际上,招待会就是为他举行的。
1944年11月8日
赫尔利与中共领导人会谈。
陆军少将帕特里克.赫尔利,曾任陆军部长,是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拥有百万家产的律师。
在昨天的宴会上,他显然为了炫耀自己,漫不经心地说,不久以前,他曾被提名去当驻俄大使。赫尔利参加了德黑兰会议,他是罗斯福的心腹之一。
从外表看,赫尔利性情开朗,急躁,不耐烦。他身高快到一米八了,瘦长条,一头稠密的花白头发。他衣冠楚楚,自信而略带偏执。
我看,为毛泽东开老式汽车的司机是延安最倒霉的人。中共中央主席很重视坐着汽车去迎接宾客。
天晓得这个司机为了这辆车要耗费多少精力,而毛为了自己的声望非常需要这辆车。说真的,人们怎么可以想像让他骑着马去颠簸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