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23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10月7日
聂荣臻、蔡畅、李富春、李立三、周恩来、鄞颖超、傅钟、罗迈、徐特立、陈毅、王若飞、向警予和其他一些老资格的中共官员曾在法国留学(朱德和叶剑英是留德的)。经同法国一有关团体达成协议,他们的学费由一个资产阶级启蒙组织负担。这批即将成为巴黎大学和里昂大学学生的人,启程之前曾在北平经过专门学习。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的革命运动掀起了一个高潮。各种思潮和派别的政党、团体、组织和小组,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因此,这批政治上不成熟的年轻人在法国受的教育,对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有消极作用。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显然也接受了欧洲形形色色的左翼党的思想。他们中的许多人用革命的极端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共产国际的领导作用和十月革命的经验。他们受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很深,这些无政府主义者后来在西班牙内战中起的作用,令人十分遗憾。有工联主义倾向的党派,左翼恐怖主义的组织等等,那时日趋活跃起来。
李立三正是在欧洲接受了那种无政府盲动主义的哲学,强调暴动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共产国际经过全面分析,断然反对这种哲学。毛泽东却大量吸收了李立三的观点。
中国党的大部分现领导人,虽经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仍没有克服西欧小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影响。从整风来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学科等许多方面的学习都是敷衍了事的。现在,马克思主义被公开称为“教条主义”,称为“对中国共产党不适用的西方经典的革命哲学和革命实践”(毛泽东语)。
毛泽东与李立三的关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毛泽东虽然愤怒谴责李立三的观点,但仍然同他保持颇为良好的关系。
罗迈(1927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李立三的挚友。同周恩来等组织了中共巴黎支部。二十年代,罗迈(真名李维汉)曾在毛泽东家里住过一个时期。
李立三生于1896年。他和毛是同乡,一度关系很好。李立三在法国留学回来之后,积极从事中国的革命工作。在争夺党的领导权的富田事件之前,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李立三因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被共产国际免去领导职务。
中共中央主席只是在口头上谴责李立三。这是同“莫斯科反对派”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一种手段。既然李立三因犯左倾错误遭到共产国际的批判而名誉扫地,那么用他的名字来搞垮自己的政敌是很方便的!毛泽东这个湖南人并不是真的讨厌李立三。他公开谴责李,只是一种政治手腕。
威廉.伯金凖将颁奖章给巴雷特上校。中共领导人为受奖者举行了露天宴会。会场上摆了个大桌子。美国人由巴雷特带领,依次走向桌子,崭新的勋章在他胸前闪闪发光。人们向他献花祝贺。在场的人把美国人团团围住。
毛泽东和朱德向巴雷特表示衷心的祝贺。然后毛泽东就走到美国人中间,摆好姿势显然很愿意让记者照相。
客人们被邀请入座。叶剑英为祝贺巴雷特,发表了讲话。
他说,巴雷特上校获得勋章,这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嘉奖,中国共产党人同观察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马海德翻译了这个讲话。
我想,《纽约时报》的记者布鲁克斯.阿特金森会报导这个仪式的。他积极参加了这次庆祝活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