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17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10月2日
白宫宣布,唐纳德.纳尔逊辞职。
纳尔逊认为他作为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的中国之行使他相信,美国对中国承担的义务已顺利完成。
纳尔逊的辞职已被批准。他将在美国政府中任职。
法国的叛国份子亨利.贝当逃到德国去了。
延安的代表林祖涵在第三届国民参政会上,要求解除对特区的封锁,给中共以合法地位,并要求把军队联合起来,抗击共同的敌人。
戴维.巴雷特非常熟悉中国的风俗习惯。他在社会上交友很广。他甚至比他的上司德帕斯上校名气更大。1937年以前就多次来过中国。1937年以来,他一直在美国驻重庆的武官处工作,经常到成都去。
他亲切、好客,讨人喜欢,是个有趣的交谈者。表面上苏联忠实。可是,他虽然礼貌周到,却很谨慎,不说一句欠考虑的话。
———-
咽喉炎可把我搞苦了,体温高达摄氏40度。呼吸短促,声音嘶哑。对着镜子一照,脸色煞白,眼睛都凹进去了。
1944年10月6日
美国又一批军事专家到达延安。
在昨天抵达这里的人中,已经通知中共领导的有:美国驻中国的武官莫里斯.德帕斯上校,美国情报机关的乔治.阿姆斯特朗上校(名义上是个军医),爱德华.麦克纳利上校和两个中士。这个组由威廉.伯金准将率领。
毛泽东赶紧去机场,等待着满载客人的道格拉斯飞机的到来。他在那儿等了很久。毛是从来不等人的。
中共中央主席由朱德、叶剑英、周恩来等陪同。
毛泽东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同美国军界和政府的高级官员接触。看来他想使他们改变主义,使他们相信,美国与特区结成联盟是可能和必要的。我觉得毛不愿意向美国当局派来联系的小人物吐露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所以他拼命争取要和美国政界的首脑人物直接会晤。我相信毛在会晤时是不会毫无保留的,因为他怕事情传出去,在莫斯科面前丢丑。他宁愿保持沉默也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和感情。他需要会谈,但不是同上校或使馆秘书们去谈。
德帕斯是一位有经验的情报官,曾多次来过中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下级随和,不爱交际,话不多。
他五十来岁,长得很粗壮,秃头,有一个典型的英国人那种宽下巴。
———-
周恩来往往不暴露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毛泽东利用了周与康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今天宠这个,明天宠那个。
周是毛泽东处理党和军队的重大问题的主要助手。
周的身体非常好,他从没说过自己有什么病。他总是干很多工作,而且常常在夜里工作。他的妻子是鄞颖超。他们自己没有孩子,有个养女。(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