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10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9月25日
毛泽东没有错估外国记者来访(现在来了几批了)的重要性。与蒋介石军事上失利,国民党领导和政府的腐败,及其官员的贪污情况相比,特区看来还颇有吸引力。
几年来,特区没有受到日军侵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中共领导把它弄得还算有秩序,与国统区那些经济混乱而又贫困的省份相比,就显得很好了。中共领导在炫耀这一切,巧妙地大肆宣传这一切。
外国报纸对特区和毛泽东的领导有所赞扬。凡属这样的报导都被精心收集起来,其作者将来可望受到特殊的礼遇(已经有过这种先例)。
人们从观察组组员的简短的话语和评论中可以推断,他们对特区印象不错。
现在,特区总的形势改善了,并且还拥有军事实力,这使毛能够开始他的赌博。他安下了钓饵,现在只等美国人来上钩。如果他们上钩,毛就会得到武器,还可能得到华盛顿的政治保护。这种保护能使他解决国内的某些政治问题。
现在,惟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白宫是否与其重庆的被保护人脱离关系。谈判中有关这一部分的消息讳莫如深。我所了解的全部事实表明,毛显然以美国人的伙伴自居。
1944年9月26日
周恩来同美国人会谈时特别活跃。但是,我在无意中发现,他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就是想保住权力。此外,政治形势的千变万化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不仅如此,一旦形势需要,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改变原则。
周恩来的活动从不超出毛泽东的政治观点,只有在他同党内的同事,特别是同刘少奇竞争时,才表现出一点儿独立性来。
周搞实际工作很有本事,比搞理论工作强。他乐观,自信,能说会道。
任弼时虽然担任过部队的政工人员,却没有什么活动能力。他是毛泽东的亲信一类人物,是毛的指示的驯服执行者。他的谨小慎微别具一格,执行起他主子的指示来真是不折不扣。
这伙人中只有朱德是个例外,他给人以愉快的感觉。经过所有这些冲突、争执与不和之后,他仍然保持那种乐观和与人为善的性格。
近来毛有点心事,态度简慢,老打官腔。
1944年9月27日
对毛泽东来说,权的诱惑力要比党的任何利益都更为重要。他背着苏联在活动,企图按他的路子来解决远东问题。
中共中央主席估计到蒋介石军事上的失败,急于想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巩固自己的地位,以便成为中国的领导力量,不过,美国人可能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他不仅想更改党的名称,而且想出卖苏联的利益。
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力量在抗击纳粹德国的斗争中已消耗殆尽,因此不可能及早地、有效地在远东开战。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美国人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对他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尽量争取跟他们合作。
毛确信,远东和中国的命运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只有美国才是使他们摆脱这种命运的主宰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