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延安日记(10)

【新唐人2011年3月28日讯】《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1942年7月1日

中央医院的设备破旧。许多科室的领导人都有一些没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医生,因此经常出错和造成病人死亡。医院的死亡率极高。只有几本中文和英文的医学书籍,但都是过了时的。没有俄文的医学著作。这对不懂中文的奥尔洛夫来说,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仍然在设法对付,真是天晓得!

从山顶可以望见被一道道峡谷分隔开来的一片灰黄色高原。可惜这种协调的灰黄颜色被突出于黄土层之上的黑岩石破坏了。

头上,是高不可测的蓝天。一只只老鹰轻轻掠过布满岩石的陡坡,猝然飞落到峡谷里。峡谷两侧和山坡上,长满丛丛荆棘和矮树,成了野鸡悠然自得的咯咯啼声。

到处能看见被风吹倒或是吹歪了的中国洋槐。岩石都是发烫的。灼热的阳光赫然照耀在我们头上。

1942年7月5日

苏联情报局报导了叶甫根尼.彼得洛夫的去世,他是前线的战地记者。

彼得洛夫只有40岁。我在《真理报》编辑部遇见过他几次。在我记忆中,他给人的印象始终令人感到温暖和愉快。

记者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艾格尼斯·史沫特莱,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公认的天才”。

毛泽东为这些具有自由主义和半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记者的到来,作了一切准备。他不遗余力地想使他们对他产生好感。中央委员会主席在会见他们时,对中国革命谈得还算有分寸,而谈他自己就太过分了。

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谈出来的他青年时代的政治观点,一直使我吃惊。毛泽东说,那是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大杂烩”。

他的世界观主要是受他的中学老师杨昌济的影响,杨是留英学生。根据毛泽东所说,他的老师是一个坚定的唯心论者。

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是杨昌济的女儿,名叫杨开慧。

1942年7月8日

我们的一切业务联系只限于同康生进行。不容易见到毛泽东。他在杨家岭的窑洞里过着隐士的生活。

康生想把我们和所有著名的中共人士分隔开。同时,中国同志也躲避我们,因康生在注意着。

毛泽东即便是接见我们,那也必定有政治局委员在场,让我们明白这种接见具有公务的性质。他来看过我们两次,但都有他身边那批人陪着。

只有康生—-爱来就来,他的秘书肖里也是这样。(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