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文】最后的侮辱-蒋介石日记揭谜(十)

【新唐人2011年2月3日讯】

【黄花岗杂志编者按】虽然自蒋介石日记在美国开放阅读以来,共产党学者和国民党学者犹如“赶集”似地穿梭在大陆、台湾和美国各地,他们的阅读研究成果,更能够在大陆和台湾通行无阻。但是,这篇文章,目前无论是在大陆和台湾都不能发表。本刊囿于这一实情,决定自本期起予以连载,请海内外的读者给予关注。

作者:安长林 童潇竹

第二篇《采访录》评点(下)(5)

看清蒋介石真面目的人

采访录

《人物周刊》: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标准是:第一,看他的活动,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有利于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第二,看他的文化政策,是不是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第三,看他的行动,他的政策是否对中华民族和中国老百姓有利。

点评﹕

中共学者的三条标准、也就是“三句大话”都对,但就是不能拿来评价共产党。

但是我们为了说明问题,恰恰需要首先依照中共学者提出的这三大标准来评价一下共产党,然后我们的话就好说了。

因为,第一条虽然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但是所有的马列党国都在经济上搞得一团糟,尤其是搞得民不聊生。剩下几个不得不在维护专制权利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改良的,虽如历史上任何一个专制政权的“保命改良”一样,经济有相对发展,但腐败的成就,却要比经济发展的成就大了太多,结果便是党国腐烂、民怨沸腾、好景不长。当然以中共为最。

第二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在他夺权后的第一个三十年,就是用刺刀来遵循洋祖宗马克思的教导,“要与中华的传统文化作最彻底的决裂”,所以,便把举世文明的中华文化,扫除、打倒、砸毁、焚烧、甚至挫骨杨灰而不能足。其中,要以中共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为破坏最烈,举世闻名。后三十年,中共仍然要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旗号下,在思想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在行动上则推行了一场人类“极端腐朽文化”的大泛滥,不但陈渣泛起,而且推陈出“新”;不仅毒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害了整整几代中国人。以至于当今之际,连一个人事未萌的小女孩,都能够运用胡锦涛的所谓“科学发展观”,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什么是“二奶”、什么是“三姐”、什么是“小密”、什么是“过夜客”、什么是“钟点工”,“科学地”解说得头头是道,脸不红,心不跳,大言而昭昭……。而不论是夺权后的前三十年,还是夺权后的后三十年,由中共制造的文化,也全都是假文化。因为,前三十年尽是必须为中共大搞阶级斗争服务的假学术、假文学和假文艺,后三十年则是必须为中共专制改良服务的半真半假的假学术、假文学和假文艺,其前后均全方位地占领在中国的全部文化市场上,其势总是如日中天,就象这位专卖假史或半真半假历史的中共著名权威学者一样。中国的文化在中共文化政策六十年的烧杀、毒化下,已经完全变成由前苏联“马列文化”和当代中共没落文化所共同制造出来的,具有全部共产党特色的“党文化”了。

第三条,可以一言以蔽之,六十年来,中共的行动和中共的政策,其绝大部分,非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老百姓无利,而且祸害无穷。这还需要再加以说明吗?看看当前中共专制改良即“改革开放”的鼎盛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在精神和生活两个方面的痛苦和磨难,就足够了!去岁一年之内,人民被迫反抗中共暴政的所谓“群体事件”就有十五万起,比辛亥革命爆发前一年(1910)的满清,竟然高出了上千倍!就不说中共夺权后前三十年间被中共逼死、害死和处死的“八千万中华冤鬼”了……

如果必须依照中共学者的这三条标准来总论中共的一生“九十年”(1920-2010),则第一个三十年,是为中共祸乱中华的三十年,并因此而葬送了“民国的四月天”;第二个三十年,则是中共“残民以极”的三十年,且将中国大陆人民真正逼进了“水深火热”之中;第三个三十年便是“毒害中华”的三十年,中共不仅逼迫几代中国人将自己的心灵扭曲了,而且将整个中国就要逼向硝烟四起和四分五裂的境地……

难道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和今日的现状吗?如若不是,那中共如何竟会连“后事”都已经开始准备起来了呢?(注十一)

中共学者提出的这三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本是用来回答记者要他评价蒋介石的。我们之所以先借用过来“评价”一下共产党,当然是因为在“马恩列斯毛邓江胡”的马家祠堂里,与“马恩列斯”一脉相承的“毛邓江胡”――这四个已死和未死的历史人物,倘若要评价起来,自然也是要符合这位中共学者所颁布的“三大标准”的。所以,我们才会首先依据这三大标准,将他们明明白白地评价了一番,然后再来看看,这位著名的和权威的中共学者,到底会怎样依照如此的三大标准,来评价他的研究对象蒋介石,也好作一个比照。如此,我们也就不算是“走题”了。(待续)

注释

注十一:最近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一旦中国发生动乱将如何处理党的历史档案问题,见各大网站报导。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编者注)

(转自《黄花岗杂志》第34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