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3月18日訊】驢肉火燒裡沒有驢肉,而是以廉價的母豬肉或馬肉代替。中國河北省製造假驢肉的黑色產業鏈,日前被媒體曝光。這種造假的作坊骯髒不堪,添加劑還會致癌,令人觸目驚心。
據陸媒《新京報》15日發表的長篇調查報導,河北省任丘市轄下一個名為長豐的小鎮,隱藏著幾十家製售假驢肉的作坊。每個月有多達數十噸的馬肉或廉價母豬肉,在這些髒亂不堪的小作坊中,通過添加驢肉增香膏、亞硝酸鈉等添加劑煮製成後,搖身一變就成了價格昂貴的鮮美驢肉,銷往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製假黑色產業鏈。
記者以買家身分,先後暗訪了豐鎮西下屬的多個村莊裡隱藏的「驢肉」生產作坊,得以親眼目睹了整個製假流程。
文章披露,這些作坊內普遍衛生條件極差,地面上血水橫流,現場一片狼藉。
其中位於楊屯村的一個製假驢肉的作坊內,有面積達數百平米的廠房,在醃製區擺放著攪拌機,地上擺放著一些沾滿污垢的白色塑料槽,有的裝著鮮紅色的不明液體,有的塑料槽則放了許多正在醃製的生肉。有幾名工人正在一旁醃製生肉,廠房內還擺放著上千斤剛出鍋的「驢肉」。老闆稱,他們家每天能加工出1600斤「驢肉」,價位最低的「驢肉」售價每斤僅9元。
另一個位於南莊村作坊就在老闆居住的院子裡,同樣環境髒亂,冷藏庫與旱廁僅隔一層彩鋼板;遍地堆放禮盒、桶裝添加劑和袋裝澱粉;成品庫的地面和貨架上堆放著一些成品,均是用透明真空袋包裝的「驢肉」。
據老闆娘介紹,這些「驢肉」大多數是用所謂「2號肉」加工而成,成品價格按品質每斤售價從12元到18元不等。會以馬肉或騾子肉作為原料製作的假驢肉,價格通常可賣到35元一斤。而據多名業內人士介紹,市場上的鮮驢肉價格大約是90元一斤,即便是冷凍驢肉,價格也在大約40元一斤。
所謂「2號肉」就是老母豬前腿的一塊肉,這個部位肉的肉質較老,纖維較粗,口感最接近驢肉。
調查記者在暗訪中還發現,一些規模較大的作坊會懸掛食品加工廠的牌子,經營範圍列為「加工驢肉、馬肉、豬肉」。
當地一家食品加工廠的負責人透露,當地生產假驢肉的作坊非常多,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據其所知,「沒有50家也得有40家」。
報導說,隱藏在長豐鎮大街小巷的煮肉作坊戒備森嚴,四面高牆、大門緊閉,大多數養有狗,有的作坊牆外還裝有多個攝像頭。
記者了解到,每家作坊生產假驢肉的工序和配方稍有不同,出品的假驢肉口味也不大相同。共同點在於他們都通過加入驢肉增香膏、亞硝酸鈉等添加劑和其他香料,使母豬肉和騾馬肉接近驢肉的味道和顏色。
河北滄州一位從業二十餘年的肉製品研發人員告訴陸媒,亞硝酸鈉的功效之一是上色。加了亞硝酸鈉的肉製品呈紅色,更接近驢肉的顏色,賣相更好,不加亞硝酸鈉的「原色肉」會迅速氧化,顏色發黑「好像放了一夜的醬牛肉,沒賣相」。因此,製假窩點往往大量使用亞硝酸鈉,其用量遠超食品安全的限制標準。
給長豐鎮供貨的一位調料商也供應亞硝酸鈉,他說:「護色劑裡含的亞硝酸鈉是有限的,加工假驢肉時還得單獨放,國家標準1000斤只能放75克,有的廠放100多克,還有的放200多克,放半斤也沒事兒,要不色兒上不去。」
然而,據食品安全專家介紹,亞硝酸鈉本身不致癌,但是用它研製肉類後會產生致癌物,經常吃這樣的食物會增加消化道罹患癌症的風險。
今年2月,暗訪的記者把在長豐鎮採購到的兩份「驢肉」,送到一家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兩份樣品均檢出豬肉成分,未檢出驢肉成分,並且檢測結果顯示,兩份樣品中的亞硝酸鈉殘留量均超出國家標準,最高的一份樣品亞硝酸鈉殘留值達到110mg/kg,超標2.6倍以上。
有食品專家告訴陸媒,食用過量的亞硝酸鈉,有可能造成急性中毒風險,症狀和煤氣中毒類似,會出現嘴唇發紫、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情況下有致死風險。而長期、頻繁食用亞硝酸鈉殘留量超標的肉類,會增加食管癌、胃癌、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調查記者還暗訪了長豐鎮兩家快遞物流站點。其中一家物流點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天該物流點能往外發一兩噸肉,「(全國各地)發哪兒的都有」,「一大袋子100斤,一發發好幾袋子,好幾百斤」。這些假驢肉隨後會通過物流,由廂式貨車送往全國各地。
除了通過快遞和物流向全國各地發貨,長豐鎮上還有數十輛輕型商務客車,專為北京、天津、山東等周邊省市的驢肉火燒店送貨。這些輕型商務客車的車廂的玻璃無一例外貼了純黑或彩色的防窺膜,看不到內部情況。
這些假驢肉,大多數最後被食品店製作成了「驢肉火燒」在市面上售賣。知情者透露:「一個火燒不到10塊錢,要是純驢肉,誰敢這麼賣啊,賠死了。」
一位在北京開店近二十年的老闆透露,「真正的鮮驢肉一斤90塊錢,每個火燒要用8錢肉,一個驢肉火燒的成本要10塊錢,即便是凍驢肉成本也要六七塊錢。而使用假驢肉製作的火燒,成本不到2塊錢。用真驢肉毛利潤在30%左右,用假驢肉毛利潤能達到70%。」正是這種暴利,催生了製假販假的黑色產業鏈。
在陸媒的相關報導和微博的相關消息下,中國網友對此議論紛紛。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