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15日訊】飲食是攸關健康的民生大事,你的一日三餐如何解決?疫情下,選擇外送的人不少,也有很多人會選擇去大型超市進行食材大採購,或是仍然去熟悉的菜市場採買,因為菜市場的菜品種類不僅更多,價格也會比超市便宜很多。
不過,雖然菜市場的菜種類較多,但有幾種被認為是「最髒」的菜,卻受到很多人的青睞,想想:把一些受到汙染、變質、不新鮮的食物吃下肚,便宜美味但傷身,值得嗎?別中招!一起來看看。
菜市場3種「最髒」的菜
1、熟食滷味
菜市場、路邊、超市散裝出售的熟食,例如滷肉、滷豆乾、滷雞翅、滷雞腿……方便、美味的滷製品是不少人的最愛,但這些食物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汙染,不利健康。
因為氣溫高的時候,滷製肉類和豆乾等容易變質走味,如果一定要買,建議選擇有經營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的店面,不要在街上小攤位買。最好當天吃完。即使放在冰箱內,也很容易產生黴菌,有很多嗜冷型微生物在冷藏,甚至冷凍的條件下都會緩慢生長。
滷製品在加工過程中,氨基酸、蛋白質、調味料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等成分會溶入湯裡,逐漸濃縮,而反覆使用的滷湯可能存在亞硝胺含量升高的問題。此外,大量以食鹽、香料、增鮮劑製作的滷味食物,長期食用容易使味覺敏感度下降,以致對日常的清淡食物失去興趣,不利於膳食健康。
2、露天醃菜
菜市場販售的一些醃菜,例如泡菜、鹹菜、酸菜等,好吃又開胃,很多人都喜歡購買。但是這些醃菜卻非常髒,因為菜市場裡人來人往,空氣中的灰塵、細菌,路人說話、咳嗽時帶起的飛沫,很有可能會附著在敞開放置的醃菜上,尤其疫情嚴峻,暗藏不小的風險。
醃菜和新鮮蔬菜不同,很多都是長期浸泡在水裡,如果細菌進入其中,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下很容易腐敗變質。
還有一點要注意,醃製食物多少都會產生亞硝酸鹽,但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隨著醃製時間,有一個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通常在醃製後的半個月左右達到巔峰,再開始遞減。所以,建議醃菜在剛開始醃的幾個小時食用,不然就等上20天後再吃。醃的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到了低谷後,亞硝酸鹽的含量又會小幅上升,如果出現臭味、長霉等情況,說明已經變質了。
露天擺放的醃菜建議別再買了,如果很喜歡吃,要選擇正規的商家購買為宜,或是自製也不錯。
3、散裝丸子
吃火鍋時,很多人都喜歡加豬肉丸、牛肉丸、墨魚丸等各種不同的肉丸,有些攤主考慮到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不高,於是散裝出售,將不同的肉丸子混裝出售。不過,原本應該包裝的丸子暴露於空氣中,容易沾染細菌。也有一些商家會賣一些重新冷凍過的丸子,來回解凍、冷凍,導致有害菌落的數量增加,食用後可能會引起腹瀉、腸胃炎等胃腸道疾病。
3種肉丸不宜購買:
1、裸露售賣的肉丸。肉丸應放於冷藏櫃或冷凍櫃,裸露銷售的話變質的風險更高。
2、路邊販售的廉價肉丸。因為不瞭解其生產信息,風險也比較高。
3、個人賣的「手作肉丸」。因無檢驗檢疫機制,安全風險較高。
為了自身健康,想吃肉丸子應該購買正規廠家出售的袋裝肉丸,才比較有保障。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