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資深工程師:火星旅行指日可待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28日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無人探測器「毅力號」(Perseverance)2月18日登陸火星,來自台灣參與毅力號設計的太空總署資深工程師劉登凱表示,不久的將來,火星旅行就可以實現。

劉登凱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工作已有30年,從1997年開始參與每一次的火星計畫太空船系統的設計。

毅力號去年發射,經過4億公里航程,歷時近7個月,於18日登上火星。劉登凱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他謙稱是幾千人中的一人,不自居功,他在JPL都是在參與太空船設計方面的工作,這次是第9個任務,前面8個都成功。他也曾擔任經理,帶領一批人進行大型計畫。第一個任務是1997年探索火星的拓荒者號(MESUR Pathfinder)。

「可靠性」決定成敗

毅力號登陸成功,在設計上最重要的著力點是「可靠性」。劉登凱表示,要做的事情一定要達到,無論外界的任何影響理由都不能當成藉口。

登陸火星最困難的是環境,不是人能控制的,因此在設計上就要排除萬難,對各種自然環境的周全考量。」他說:「春天受颶風影響,是或然率最小的時候,下降地點的選擇,不能下降在高山,不能有大石頭等等,都要能準確掌握,因此之前做了很多次的研究與模擬,不管環境如何,要能有一定的百分率。」

他透露,無人探測器「毅力號」所有行事都要接受NASA的指示和操控。需要精確的設計圖來指示探測器到達下降的地方。下降地點涉及很多技術層面,如導航、控制、電腦、軟體等等各式各樣的配合。此次探測器到達中心約1公里左右,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期間要做大量的工作,克服很多的困難,要很有把握的精準度,可靠性到達(目的地),不能有任何失誤。」

劉登凱指出,此次計畫由2012年開始,因為火星上有大量的水,以前曾有氣體,底層的水會流動,因此此次最大目標是想探求「以前是否有生命的可能性、是否曾有支持生命存在的環境」。因而,探測器要擷取火星上的樣本,放入試管埋封在火星,到2030年再帶回地球。目前準備了17個試管,依照不同地形做不同的分配,到時帶回。接下來,他將參與取回樣本的工作。

熱門話題:移民火星

「星球移民」是NASA很早就在規劃的項目。不過,劉登凱說,由於火星大氣層中96%為二氧化碳,氧氣只有0.2%左右,氮氣占2%左右,不適合人類生存;至於旅行火星,指日可待。時間上是遙遠,但相信50年後,人類一定可以完成到火星的旅程。

台美合作再成功

「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台灣總統蔡英文2月21日在臉書上表示:「此項任務的團隊中有兩人來自台灣,分別是太空船設計的劉登凱博士、負責操控探測器的嚴正博士。在NASA服務的台灣人很多,這些人都是台灣的驕傲。」

美國在台協會(AIT)也在臉書提及:2019年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福衛七號」。「這項任務也代表美台合作立下了另一個里程碑,同時展現了台灣對全世界的貢獻!」

栽培下一代華人

劉登凱表示,進入太空領域是偶然間朋友介紹走入的。之前自己也創業過,但不是適合自我創業的人,當看到「麥哲倫號」登上太空,更堅定自己以本科電機專業,可在該領域貢獻所長。

他說:「30年當中,整個工作環境、人事及想完成的事都是很大的吸引力,在JPL工作者有電腦、機械、電機、太空科系人才,整合大家的力量成為一堅強的團體,從最小的螺絲釘到太空船,大家對火星的研究上是具有很大影響力量,將來都會寫在教科書中。」

經過數十年歷練,也讓他不時調整他的人生觀,「開廣心胸、與人分享、堅持、廣納百川」。

多年前,他就思及臺灣、大陸年輕的一代,生活在安逸舒適環境,但在很多方面需要跟進歐美,如學生過於拘謹、不活潑、不主動,因此他鼓勵年輕學子要更有好奇心,除了書本外能涉獵廣泛資訊,更有積極性,發揮想像力;心態方面多有所開放,定下正確目標積極進取。

為了幫助學子,他設立了「好奇學生大哉問」平臺,這是一個以大學生及研究生為主的直播節目,各地學生直接參與,並由他們主持。透過最新的網絡技術,訪問全世界的資深學者,解答學生們的問題,是一個培養將來社會菁英的場所。他希望全球各校一起來參與,將年輕人的好奇心全力發揮,創造一個美麗的未來世界。(http://www.technologyandlife.com/csqw/)

另外,他還設立my-English Class:擔心遇到外國人不敢開口說英文,害怕在對的場合說不出正確的英文,因而設立雲端英文學習平臺,由專業的英文小老師矯正英文,在雲端互助學習多元化英文用法,培養英文溝通和自信心,找到自己獨特的英文學習方式,學習英文技巧,不再逃避英文,感受學習樂趣與收穫。在任何地方,自在英文對話,串聯全世界。可上網https://technologyandlife.kktix.cc/events/eep-club0002-s2了解參加。

劉登凱博士表示,即使工作再繁忙,為了後代他都是親力親為,自設立這些平臺以來,成效斐然,希望更多人能夠受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