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與宰相
宋代治平二年,蘇軾進入登聞鼓院做判官。
宋英宗還是藩王時,就聽過蘇軾的名聲。現在很想援引唐朝時的成例,把蘇軾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誥(唐宋兩朝專掌內命、典司詔誥的官吏)一職。
宰相韓琦說:「蘇軾是前程遠大的人才,自然應當為天下所用。關鍵在於朝廷要培養他,使天下的士人都尊敬、愛慕、拜服於他並希望朝廷重用他時,再召來加以任用,那人人就不會再有其它的話說了。如果一下提拔得快了,那天下的士人可能會有意見,這樣一來,反而增加了蘇軾的麻煩。」
英宗說:「那麼,暫時給他一個修注(宋朝官名。宋初,門下省起居郎與中書省起居舍人為寄祿官,另置起居院,掌記錄皇帝言行,以三館,秘閣校理以上官從事,稱修起居注。)的職務,怎樣呢?」韓琦說:「修注與制誥,這兩種職務差不多,不可一下子就任命這樣的職務;不如派給他一個在館閣當中較能接近皇上的兼職職務。並且要先召他來考試。」
英宗說:「考試是不知他是否有才能所採用的辦法。像蘇軾這樣的人,會沒有才能嗎?」韓琦還是不同意英宗的意見。直到蘇軾考了兩篇論,又列為三等,才讓他在史館任職。
後來,蘇軾聽說了韓琦對他的態度和講的那些話,誠懇感激地說:「韓公可以說是愛人以德了。」
二、蘇軾與先帝
後來,蘇軾終於調到翰林院,他經常住宿在翰林院中做學問。有一次被召。宣仁太皇太后(即高太后,1032─1093年,北宋英宗皇后。此時英宗去世,其子神宗即位;又死,其子哲宗即位。故她被稱為太皇太后)問他:「您前年擔任什麼職務呢?」
蘇軾回答說:「我前年擔任常州團練副使。」太皇太后又問:「您現在擔任什麼職務呢?」
蘇軾說:「我現在擔任翰林學士。」太皇太后說:「怎麼一下就升遷到這樣高的地位呢?」蘇軾說:「那是因為碰上了太皇太后您與皇帝陛下(指年幼的哲宗)啊!」
太皇太后說:「並不是這樣的。」蘇軾問道:「難道是大臣們議論、推薦的結果嗎?」太皇太后說:「也不是這樣的。」
蘇軾感到緊張起來,驚異地說:「我雖然沒有什麼功績,但卻從來不敢走後門,絕不會以其它途徑來獲得升遷。」
太皇太后這才說:「這是先帝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誦您的文章,必然感歎:『奇才!奇才!』只是沒有來得及進用你罷了!」
蘇軾靜靜聽著,不覺痛哭失聲。宣仁太皇太后與哲宗也受到感染,都哭了起來。左右的人也都感動得哭了。
隨後,太皇太后讓蘇軾坐下,並賜茶,後來又取下御座前的金蓮燭,派人舉燭送蘇軾回翰林院。
以上是兩則《宋史‧蘇軾傳》記載的小故事。整個故事主要以雙方的對話和真相大白後的場景素描所構成,落筆不多,但娓娓如家常般道來,烘托出一種人與人之間心心相印的氛圍,寫出了古代君臣間的相知、相遇、相處的淳厚與祥和!英宗的愛才用才之心、韓琦宰相的護才之德、蘇軾本人的誠厚與感激之情,盡皆溢於言表。悠悠古風,沁人心脾!#
(事據《宋史‧蘇軾傳》)
(轉自正見網/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