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漢武帝反擊匈奴 衛青初露頭角

雄才大略漢武大帝(6) 漢武帝反擊匈奴 彪炳千古(上) 作者:劉曉

漢武帝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歷史公認的漢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績就是擊退了盤踞在北方、時常侵擾漢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其謚號「武」字,正彰顯了其輝煌的「武功」。

匈奴之禍與漢初政策

秦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匈奴一度為大將軍蒙恬擊敗,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滅亡後,匈奴趁楚漢相爭之際,再度崛起,並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漢王朝建立後,匈奴「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殺吏卒,大寇盜」,給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為了安定北方,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北征,但以失敗告終,自己也差點喪命。此後,漢政權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以減少匈奴的侵擾。在軍事上也是消極防禦。在強調無為而治的文帝和景帝時期,上述政策得以持續,但這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匈奴仍然常常侵擾漢朝北部邊疆,殺人越貨。

不過,和親政策也給了漢王朝修養生息的機會。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呈現出一片富庶豐足的景象,國庫充盈,百姓生活富足,這為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打造精銳騎兵

漢武帝在即位前,就不斷聽聞匈奴暴行,即位後,他一直做攻打匈奴的準備。軍事上,漢武帝改革兵制,加強了騎兵的發展。以往西漢王朝的兵種主要有車兵、步兵、弓弩兵、騎兵、水師等,但威脅漢朝的匈奴則多是騎兵。漢武帝意識到,若想打敗匈奴,必須是騎兵對騎兵,而漢朝的騎兵必須戰馬優良、騎士勇猛、武器精銳、訓練有素、統帥傑出。

這些漢武帝都一一做到了。他首先將官養苑馬擴充到45萬匹,同時選拔忠誠勇敢、武藝高超、擅長騎射的勇士,組成兩支精銳的侍衛軍,一曰「期門郎」,一曰「羽林騎」,使中國歷史上「天子始有親軍」。

漢武帝還大力擴充京城常備軍——「北軍」的力量,創設「八校尉」(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中壘),其中一半都是騎兵。為了讓騎兵擁有精良的武器,他下令皇家兵器庫(「武庫」)大批量生產鐵劍、鐵刀、鐵矛、鐵戟、鐵甲和弓弩,其中漢軍騎兵最流行的兵器就是勁弩、長戟和戰刀。

勁弩即「銅弩機」,和秦弩一樣,也是威力巨大的遠射兵器。有種叫「大黃」的勁弩甚牛,歷史上有名的 「飛將軍」李廣曾使用它射倒好幾個匈奴將領。長戟,則是漢軍士兵手中最主要的長兵器。

一支威猛雄壯的騎兵軍團被漢武帝打造出來,而這一點奠定了漢武帝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蓄勢待發的漢武帝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發動對匈奴的反擊。

衛青初露鋒芒

公元前133年,三十萬漢軍埋伏在馬邑 一帶,企圖引誘匈奴單于入侵,一舉殲滅。但計謀被單于識破,未等漢軍合圍就撤走了。從此匈奴更加劇了侵擾,漢朝北部從今陝西北部至遼寧西部一線無不受到騷擾擄掠。漢武帝選擇了隱忍不發,積極備戰。

時隔四年後,即公元前129年,匈奴再度大舉侵擾漢朝,一直深入到今天河北張家口一帶,他們一路燒殺搶掠,漢朝百姓苦不堪言。一封封十萬火急的奏章被送到漢武帝手中。龍顏大怒的漢武帝對身邊的近侍大吼道:「朕正準備討伐匈奴,他們竟自己找上門了!」

漢武帝隨即召見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任命他們為出征匈奴的將軍,並申明此次的戰略意圖,即採取分兵突襲策略,在邊境要塞教訓匈奴人,讓他們領教大漢的軍威,但不要深入敵境,等做好充分準備後再給予重擊。四位將軍各領一萬人馬趕赴邊境。

這四位將軍中衛青和公孫敖都是破格提拔的,此前並無實戰經驗。衛青曾是平陽公主家的騎奴,其姐姐衛子夫為漢武帝寵幸,後被立為皇后。但漢武帝並非是因此而提拔衛青的,而是因為他精於騎射,為人謙虛謹慎,行事果敢。公孫敖最初是漢武帝的騎郎,因救下被當時的皇后陷害而要被處死的衛青,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對於漢武帝任用兩個新人,百官多有質疑。漢武帝則認為衛青此役取得的戰果不會比名將李廣差。果不其然,衛青出發後,不拘泥於預定的方案,直搗匈奴人每年祭祀祖先、鬼神的政治文化中心龍城(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俘虜了七百名措手不及的匈奴人。

另外三路大軍,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與匈奴交戰,致七千名騎兵陣亡,因此被判死罪,後繳納贖金,免罪為民;而最為大家看好的李廣將軍則遭遇了匈奴的伏擊,僥倖逃回,亦被貶為庶人。

這樣的結果一方面讓漢武帝很痛心,但另一方面,親手提拔的衛青所取得的勝利,不啻是對匈奴人的沉重打擊,這又讓漢武帝很高興,他當即封衛青為關內侯。

第二年,匈奴人瘋狂報復,突襲了漢朝守邊軍隊,殺死了遼西太守。漢武帝決定再次發動針對匈奴的戰役。而這一年,衛子夫生下了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劉據,隨後被立為皇后。漢武帝更加重用衛青,交給他三萬精銳騎兵,北出雁門,集中兵力殲滅匈奴軍隊;同時派將軍李息率軍牽制匈奴人,配合衛青作戰。二人不負眾望,殺死匈奴數千人,取得了勝利。

這是漢武帝反擊匈奴以來的第一次真正的勝利,朝廷上下大受鼓舞。漢武帝也是喜不自禁。(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