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惡生孽,蟲食心」:來自蟲災的警示

文/旋子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12日訊】2018年,中國大陸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並持續至今,2019年又出現新的糧食危機。據新華網報導,2019年1月以來,「糧食殺手」草地貪夜蛾從東南亞的雲南和廣西遷飛入侵中國大陸,並迅速蔓延,截至6月6日,草地貪夜蛾已在18個省份的884個縣(市、區)被監測發現,受害面積達342萬畝,為此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加大草地貪夜蛾防控處置力度。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行軍蟲秋黏蟲,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特別能吃,主要啃食玉米、水稻、甘蔗、高粱等禾本科80餘種作物186種植物,一隻幼蟲就能破壞一棵植株,藏在玉米葉背後連葉帶心都啃……可造成玉米減產20∼30%,嚴重的甚至毀種絕收;特別能生,能在11℃至30℃氣溫環境下生存和繁殖,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相當於普通菜蛾的10倍,2∼3週完成一個世代週期;特別能飛,外號「行軍蟲」,一個晚上隨氣流可遷飛100至500公里,最遠可遷飛1500公里。

2017年,該蟲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也是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

2003年,中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農業局相關部門曾成立防蝗治蝗指揮部,控制蝗蟲危害。據新華網報導,2005年,僅山東一省蝗蟲面積已到達近400萬畝,並自南向北陸續進入出土盛期;在蝗蟲重災區黃河三角洲地區,蝗蟲發生面積達200萬畝。

何故蟲災頻發?據新華網報導,草地貪夜蛾與蝗蟲災害一樣,都是自然入侵、自然災害,非人為因素引起。而按照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思維方式,災害的發生必是人為因素所致。

東漢班固撰《漢書》始創《五行志》,為歷代正史承襲。如晉、宋、隋、唐、五代、宋、金、元、明等正史中,均有《五行志》,即記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志書。《五行志》記錄的事物,一般由「征」與「應」兩部分構成。征應的產生建立在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上,可以分為「有征必有應」和「有應才有征」兩種。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公有領域)

魯隱公五年秋天,發生了螟蟲災害。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漢朝宗室劉向認為這是魯隱公千里迢迢到魯國棠地觀人打魚掠奪騙取、貪利心的應驗;漢朝宗室劉歆認為魯隱公還違背了臧僖伯的規勸,利令智昏,就生裸蟲這種妖孽。

魯隱公五年春,隱公(姬息,亦書姬息姑)不顧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到棠地觀人捕魚,被認為不合於禮法。所以《春秋》曰:「公矢魚於棠」。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公有領域)

《漢書•志•五行志(下之上)》引京房《易傳》曰:「公常於利茲謂亂,厥風微而溫,生蟲蝗,害五穀;棄正作淫茲謂惑,厥風溫,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公經常為自己謀利就稱作動亂,其風微而溫,就生蝗蟲,傷害五穀;不為正業專肆邪淫就稱作惑亂,其風溫,蝗蟲四起,傷害有益於人的東西。

魯隱公八年(前715),在沒有得到周天子允許的情況下,隱公私下裡答應鄭莊公擅自把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專用祊(周王室所賜,鄭所受助祭泰山之湯沐邑)交換魯國的許田(周王室所賜,魯君朝見周天子時的朝宿之邑),各從其近互利。

據《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記載:「(魯隱公)八年,(魯隱公)與鄭易天子之泰山之邑祊及許田,君子譏之。」即魯隱公與鄭國交換天子所賜之封邑泰山的枋和許田,君子譏貶這件事。

不久,隱公八年九月,發生了螟蟲災害。

京房《易傳》曰:「臣安祿茲謂貪,厥災蟲,蟲食根;德無常茲謂煩,蟲食葉;不絀無德,蟲食本;與東作爭,茲謂不時,蟲食節;蔽惡生孽,蟲食心。」

就是說,當官的安於俸祿就稱作貪,就發生蟲災,蟲吃禾苗的根。道德變化無常就稱作煩雜,蟲就吃掉禾苗的葉子;不貶斥無道德的人,蟲就吃掉禾苗的根;與東方的許田作爭,就會失掉農時,蟲就吃掉禾苗的節。掩蓋惡行放縱罪孽,蟲就吃掉禾苗的心。」

《漢書志五行志(中之上)》引傳曰:「言之不從,是謂不艾,厥咎僭,厥罰恆陽,厥極憂。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痾,時則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介蟲孽者,謂小蟲有甲飛揚之類,陽氣所生也,於《春秋》為螽,今謂之蝗,皆其類也。」

《漢書志五行志(中之下)》引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厥咎舒,厥罰恆奧,厥極疾。時則有草妖,時則有蠃蟲之孽,時則有羊禍,時則有目痾,時則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溫奧生蟲,故有蠃蟲之孽,謂螟螣之類當死不死,未當生而生,或多於故而為災也。劉歆以為屬思心不容。」

以上所述還只是小范圍的種種災禍,尚且與為公、為臣的德行有關,尚且是為政不能順從民心民意、不遵照法律亂施刑罰,或為政不清醒明智,賞罰不明,善惡不辨,瀆職不作為所致,如今中國大陸發生了這麼大範圍的災害,怎麼能說與中共獨裁、踐踏人權、殘害生命、殘酷迫害修煉真、善、忍的好人無關呢?!當前的種種災禍,不過只是上天給予人間的警告。也許,不久的將來還會有巨大的天譴在等著。

落一葉而知秋,是古人的一種智慧。對每個善於明辨事理的人來說,洞曉天機、趨吉避害的關鍵,也許就在人的善惡一念之間。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