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10) 太極真傳在哪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真人蓋世張三丰

六、太極真傳哪裡尋?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然而張三丰沒有留下修煉太極拳的心法,只把動作傳下來,所以現在的人不知道怎麼通過學煉太極拳修道。

太極拳架子而言,現在人也不知道該怎麼用,據統計現在世界上有幾億人在打太極拳,打的是甚麼?裡面有多少是張三丰留下的動作?有人把太極拳當作鍛練身體的健身操,體會不到太極拳內外兼修的內涵。

歷史上,道家武功門派有「言祖不言師」、「六耳不傳道」的傳承習慣,對於選徒要求極嚴,寧可失傳,決不亂傳。傳人之間只是心傳口授,歷來不留圖譜文字,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不是傳人不能參悟其中奧秘。

自張三丰創太極拳之後,諸多流派均學取太極拳理論,皆以張三丰為祖師。例如武當太乙神劍門傳人稱,其劍法得於長白山中的師父,家傳十七代。因歷代祖輩都遵循「言祖不言師」的師訓,即言張三丰祖師,而不言自己老師的名字,所以他也只知是張三丰祖師所傳,而不知師名。清末奉天北鎮縣有《武當丹派劍術》稱,「武當劍術乃洞玄真人張三丰受真武之大法」。由於這些特殊原因,今天很多道門中人也只知祖師張三丰,而不知歷代傳人。

在民間,太極拳從流入民間到現在,已與張三丰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最主要的就是民間的太極拳與修煉的聯繫切斷了,帶有修煉內涵的動作悟不懂,有些人沒有改動拳架子,但是由於道德下滑,遇不到一個好人就失傳,如前面黃百家哭泣太極拳將像《廣陵散》一樣絕世。有些人根據自己的感受改動拳架子,又經過了多代的修改傳承到今天,早已面目全非;還有人自立門派,敗壞張三丰祖師名聲;更有甚者,篡奪太極祖師名份,令天地震驚。

今天,現代內家拳以張三丰為旗幟,門派林立,習者眾多,蜚聲海內外,然而,難見天下無敵英雄。人嚮往超能力、功能,陶醉於特技功夫片中,但在實際的武術習練或比賽中體現不出太極拳的章法。因為沒有真功夫在裡頭,打不出架式也不會出問題;如果有真功夫在裡邊,像前面介紹的張松溪,一掌下去橫斷三塊幾百斤的大石頭,那就是一掌斃命,人不躲都不行。現在的人,誰能知道太極拳動作裡的這個招術是甚麼!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太極拳作為體育運動被大力推廣,八十年代中華大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氣功熱,太極拳動作舒緩,老幼皆益,吸引了眾多氣功愛好者從新思考中國古老的文化對天地宇宙的認識,思考生命的來源和存在的真實意義。

一九九二年李洪志先生傳出法輪大法,「是同化宇宙最高特性『真、善、忍』為根本,以宇宙最高特性為指導,按照宇宙演化原理而修煉」,法輪大法性命雙修,「法輪大法的修性是指修心性,把修心性放在首位,認定心性是長功的關鍵」。「修命是指長生之道,通過煉功改變本體,本體不丟,主意識與肉體合一,達到整體修成。」(《法輪大法大圓滿法》)許多太極拳習練者走入法輪大法修煉,緣歸大法。

第四章 道化十方 通微蹤不見

布衲榔瓢欠整齊,夜來飛過渭河西。
白雲叫破梁山雁,涼月催回魯店雞。
出世多遊秦蜀路,摩崖自看往來題。
身行險棧如夷坦,始識鸞車勝馬蹄。
(《帶月過武功飛行至棧》)

歷史上道家不講普度眾生,道家講修真養性,性命雙修,煉神通術類等東西,歷代單傳。神通法術,現代人叫超能力,或特異功能,其實是人的本能。人眼能看到的知道的只是在人間的表現,真正在另外空間的演化,很少人能看到或看清。大道真人成就的是「與天地同久,日月同明」,「萬劫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是神聖無比的。張三丰大道成真,大智大慧,明瞭宇宙的真相,他為人留下太極神拳,卻沒有留下心法,他告訴人有超越佛道之上的大道大法,卻沒有傳這個超越佛道之上的大道大法。張三丰道成之後,大隱朝世,雲遊四方,道化有緣,足跡所至,人人崇道敬神,成為家喻戶曉的活神仙。

明朝任自垣的《大岳太和山志》記載,張三丰手中拿著方尺,不論寒暑,身披一衲,或置身於窮山,或遊走於鬧市,雲遊四方,也有人看到他能一日千里。張三丰有過目不忘之才,善於詼諧,旁若無人。有人問他方術秘訣,他甚麼也不說。要問三教經書,他就會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但他所講的,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合,事事皆有先見之理。

一、寶雞金台觀——逝而復生

寶雞金台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北郊陵塬山上。寶雞古稱陳倉,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寶雞歷史悠久,太昊伏羲曾治理陳倉;周文王也曾在此建邦立業;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打下了漢室天下;三國時,蜀漢宰相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鞠躬盡瘁,仙逝寶雞五丈原。

張三丰曾在寶雞陳倉山下結茅修煉,道成之後又住金台觀數年,留有《寶雞晚行》、《小廬題壁》、《歸秦》等詩篇。

「倏爾遊秦鳳,飄然到寶雞。路隨流水遠,山壓暮雲低。對面三峰立,關心一榻棲。結茅聊息足,吾亦老磻溪。」(《寶雞晚行》)

《明史》記載,張三丰居寶雞金台觀時,曾遊魂七日。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牛(1366年)暮秋,張三丰一百二十歲,他料定自己將離世,作詩唱頌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過來。歸來後給了弟子楊軌山一偈,預言元朝滅亡、明朝誕生。

「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牛暮秋金台觀遊魂七日歸來付楊軌山一偈》)

張三丰在寶雞的神跡不斷,人們心目中的張三丰是一位真正的神仙。金台觀因張三丰而聞名天下,金台觀因此也成為張三丰的祖廟,張三丰是金台觀的正神,前來敬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興旺。

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吏部右侍郎張用浣在金台觀立碑《張三丰遺蹟記》,敘述了他父親見到張三丰的情形。碑文說張三丰離開時「足不履地」。張三丰離開金台觀時,留下了九節籐杖、混元衣。明朝末年的公元1611年,寶雞縣令朱炳然還見到這兩樣東西,在碑上刻詩:「鳩杖尚留九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歌罷懷仙一長嘯,昔陽紅照萬山明。」

寶雞還流傳很多張三丰的傳奇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

相傳乾隆年間重修金台觀,當天立木,次日樑柱倒塌,連續數日不成,急壞負責修建的紳民會首。一天晚上,會首在禪房打盹,見一鶴髮童顏、蓑衣布衲的老道,右手持九節籐杖,左手托著烏黑發亮的東西走來說:「我在寶雞多年,深知民風淳厚,樂善好施,為答謝鄉親,特送神鐵兩塊,明日立木,置於礎上,礎固殿穩,俗道安泰。」會首驚覺醒來,方知為夢,但看自己手中卻拿著兩塊鐵鋤板。翌日如法而作,果然順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後來,人們發覺供奉在飛昇洞中張三丰所遺蓑衣、布衲、籐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兩把鋤頭只剩下木柄,而鐵鋤板卻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鐵是張三丰用過的鐵鋤板。以後,三清殿雖多次維修,但基礎穩固,這兩塊鐵鋤板一直墊在簷柱下。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