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當代心理學家和醫生的看法一樣,中國古人認為良好的姿態是保持旺盛活力和心理健康的關鍵。從中醫和傳統哲學的角度來看,姿態和步態不僅對健康有著重要影響,人的內在品格從舉止風度上也可見一斑。故而中國有著這樣的古諺:「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在教育問題上,中國古人遵循著嚴格規範:小孩子不僅在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層面受教,也必須學會自律和言談舉止的得體。
幾千年來的經典除了以倫理、道德和禮儀導正天下,也教授行住坐臥的正確姿態。個人的修身養性可說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修煉有素,在精神上臻達完善,物質層面的成就便能水到渠成。這種思維方式,也體現在這四句古諺中。
站如松
無論是在傳統儒學,還是道家修煉文化中,站如松不僅意味著站直,也有著很深的道德意涵。站樁的要求,就是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動搖。這不僅有益臟腑健康,使腹部收束有形,也是堅守正直信念的體現。
領導全中國在二戰東亞戰場取得勝利的蔣介石,即以身姿挺拔、律己勤奮聞名於世,這些習慣都支持著他在黑暗年代整合全中國團結抗日。
中醫認為,駝背會使胃腸和脊柱過度受壓迫,這種由姿態引起的疾病,被古人歸納為過逸(怠惰懶散)導致周身氣血不通的表現。
2015年英美一項聯合研究也發現,嬰幼兒的姿態會影響到學習能力,正直的脊柱可以提高他們對新鮮體驗的舉一反三能力及記憶力。
要練就良好站姿,除了傳統修煉中的樁法外,很多常規練習和簡單有效的生活習慣也有幫助。
每天花5分鐘時間直立,長期來看大大有益脊椎健康。比如當你接聽電話時,將肩背部靠在牆上,可以練習挺拔的站姿。
1945年8月15日,蔣中正主席發表抗戰勝利廣播,勉勵國人不念舊惡,與人為善。(圖片來源:紀念抗日戰爭暨臺灣光復65週年特展專輯)
日本投降70週年 民國老照片看抗戰勝利
坐如鐘
良好的坐姿不但體現威儀和素養,也關乎身體重心。窩在沙發裡不但沒有坐相,也讓身體完全失去平衡和重心。
儒家崇尚禮儀,周禮大量的禮儀規則中就包括著坐姿。
在古代中國,漢代以前,無論是席地而坐,還是坐於床榻之上,跪坐(又名平坐、安坐、正坐)都是常態。從養生保健角度看,這種坐姿有助於刺激膝蓋周邊肌腱、預防關節炎。此外,跪姿也容易保持脊背挺直、氣脈暢通,胃、脾、肺和肝臟等可以正常運作,自然百病不侵。
《康熙帝便裝寫字像》,清代宮廷畫家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對現代人來說,丟棄靠背椅固然不現實,但要保持良好坐姿也不難,像古人那樣只坐椅面的前三分之一,就要提醒自己保持平衡和背部直立。
坐如鐘,這一比喻中還有身心層面的深刻內涵。傳統修煉多採用盤坐(跏趺坐)。和跪坐以及後來興起的垂足坐一樣,盤坐需要身體保持正直,同時,也需要內心清淨,有定力。坐如鐘,形容雖然坐得很安穩,卻好似感覺不到身體存在一樣空靈。
圖為法輪功學員在盤坐煉功。(大紀元圖片庫)
行如風
在修煉文化中,行如風,喻指能正道直行、排除各種外界擾攘,當氣脈暢通無阻,便容易體會到走路生風的輕快矯健。
臥如弓
中國古人的睡姿也有講究。孔子說不屍臥(註:仰臥)。藥王孫思邈從養生角度也主張:「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註:俯臥)。」
良好的休息姿態是側臥如弓,關節自然彎曲,全身放鬆。側臥有助於保持白天練就的直立姿態,中醫也認為最有益氣血暢通,而仰臥或俯臥都會有所阻滯。朝右側臥還有利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並且避免對心臟的壓迫。
清代士兵拉弓。(維基共享資源)
中國古代的床通常低矮、堅硬。今天在中國北方,還保留著以磚砌床、冬天睡熱炕的習慣,雖然很硬,卻溫暖舒適。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