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2月27日訊】日前,一則關於中國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達到45萬億的報導,被瘋狂轉載,民間擔心中國經濟再走回刺激老路,導致貨幣繼續貶值,而專家警告,如果經濟下行就搞投資刺激,會使當局希望帶來經濟轉型的供給側改革,再次淪為紙上談兵。請看報導。
2月17號,大陸《華夏時報》報導說,根據23各省公佈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全國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40萬億,再加上還沒公佈的省份,今年投資不會少於45萬億。報導說,這些資金將用於基建投資,以達到穩定GDP的目的。
文章引發業界關注,大陸媒體紛紛轉發,說「中國又一輪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出台」、「大躍進投資將導致中國經濟萬劫不復」, 大陸民眾則擔心房價繼續瘋漲、股市再度狂飆,而自己手裡的錢則不斷貶值。
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中國經濟罹患了投資依賴症,也就是說,GDP的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是非常嚴重的,這才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如果它依賴度不能下降,經濟的轉型就非常困難。」
大陸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2008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一直在糾結中運行,一方面明知中國經濟靠投資和房地產無法長久增長,另一方面,一旦經濟下行,又不得不回到刺激的老路,使得轉型和升級的時機一再延誤。
中國現在的經濟問題,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是2008年4萬億刺激經濟造成的。
大陸財經評論員劉兆輝估計,中共今年還會走刺激經濟的老路。
大陸財經評論員劉兆輝:「不刺激經濟,老百姓沒有收入,很多行業都很蕭條,很多地方工作都很低。」
不過,馬光遠認為,再搞刺激的話,將使中國經濟萬劫不復。
面對學者的質疑,中共喉舌《人民日報》2月22號發表文章說,今年的45萬億,是地方政府每年例行的工作安排,與2008年主要用於投資基建的4萬億不同。文章指責說,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概念不明、邏輯不清,緊緊抓住「45萬億」這一數字,就大肆宣揚政府「放水」、通脹將至,給一些不熟悉經濟學概念的人帶來不必要的恐慌。
奇怪的是,文章又自相矛盾的引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的觀點,說如果地方政府投資增速過快,大量融資需求將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出現貨幣流動性短缺,從而「倒逼」央行「放水」。
李佐軍分析說,過去多年,高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債務償還壓力、資產價格泡沫等問題,使得社會普遍對繼續高投資心存戒懼,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下,穩增長、保就業又離不開投資。
文章還亮出了中國最近30年的經濟增長表,而這個表格恰恰顯示,這些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正是依賴固定資產投資。
任中道:「30年前,它的投資依賴度只有15%左右,可是現在已經超過了80%,這意味著它的經濟增長靠的是政府的投資,靠的是鈔票的投入,而不是靠著經濟的運營帶動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程度接近的情況下,投資依賴度越高,說明經濟活動效率越來越低效。」
李佐軍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中共正在實施供給側结构性改革。馬光遠指出,投資刺激和房地產依賴,恰恰是供給側的大敵。
任中道:「這幾年提的供給側改革,到現在為止都是停留在文件的層面,地方它還是靠著走老路,投資基礎建設,很多地區都不具備開發地鐵的條件,可地方政府還要去做,因為一公里就是上億的造價,那它這個GDP就增長上來了。」
馬光遠也指出,2016年,儘管被定位成供給側的開局之年,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投資和房地產的亮眼表現,2016年中國經濟的數據肯定比預想的要糟糕。但要堅持供給側,就必須和投資拉動及對房地產的依賴, 做一次真正的告別,否則,所謂推動供給側改革無從談起。
馬光遠還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存在5大風險,在供給側改革深化的2017年,如果再搞45萬億投資計劃,加重債務負擔,無法防範系統性風險,而供給側改革也可能只是一個書面辭彙。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