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韓信(8) 鐘室蒙冤

第四章 功高震主 鐘室蒙冤

一、齊王徙楚 計遊雲夢

劉邦在韓信等諸侯王的推舉之下,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史稱漢高祖。正如武涉和蒯徹的預言,隨著勝利的到來,韓信的境遇每況愈下。

垓下會戰結束後,漢軍北上還軍到了定陶,劉邦突然襲擊,闖入韓信營中收了他的兵權,緊接著又把韓信的封地從肥沃的齊地改到楚地,遠離齊、趙、燕等韓信一手打下的地盤。

韓信心胸坦蕩,對劉邦的絕情寡義沒有抱怨,平靜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楚地。

回到家鄉,他先找到恩人漂母,賜以千金酬謝。之後又找到南昌亭長,給了他一百錢,還了當年的飯錢。韓信對亭長說:「你做好事有始無終,只能算是個不通人情大義的小人。」最後,他找到了使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這位青年聽說新楚王就是被他羞辱的韓信,認定自己死期到了,戰戰兢兢地來見韓信。韓信沒有為難他,還誇他是位壯士,封他為「中尉」,掌管京師治安。

處理完這些私事,韓信就開始治理自己的領地。他先巡視楚地,處理戰後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建立了一支保衛封地的軍隊,他的計劃是建立一個繁榮強大的楚國。

但是劉邦並不打算把韓信留在王的位置上。韓信是開國功臣,為了削掉他的王位,劉邦給韓信安上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劉邦突然對手下將領們說:「有人告韓信謀反,你們覺得要怎麼處理?」那些將領都是有勇無謀之輩,叫嚷說:「乾脆發兵,幹掉這小子算了!」劉邦自知師出無名,沉默良久,最後向陳平問計。

陳平以謀略見長,但有才無德。劉邦話一出口,他就知道韓信其實沒有謀反。證實了自己的猜測後,他對劉邦說:「陛下的軍隊不如韓信的精銳,將領也沒有超越韓信之人,發兵進攻逼迫韓信決戰,對陛下是危險的事。」他設計讓劉邦假裝到湖北雲夢去遊獵,命令諸侯到河南的陳地與劉邦相見。陳地在楚國邊境,韓信前來就可輕而易舉地把他拿下。

劉邦欣然採納了陳平的計策,遣使者通知韓信前往陳地相見。韓信並不見疑,親往迎謁。剛一見面,劉邦就喝令武士拿下韓信,韓信錯愕之間,已束手就擒。

既然目的達到,劉邦也不再去雲夢遊獵,立即打道回府。韓信這才明白劉邦此行專對自己而來。他憤怒至極,高喊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聽了,面紅耳赤半天說不出話來,啃哧良久才說,「有人告你謀反。」

劉邦深知沒有實質理由就抓捕開國功臣必然不能服眾,所以一回到洛陽就大赦天下,藉機釋放了韓信,但沒有放他回楚國,而是降為淮陰侯住在都城,不可以回封地,也不許擁有軍隊,實際上是把韓信軟禁起來。

二、亡將之死

項羽身亡之後,楚將鍾離昧為了避禍四處藏匿。劉邦因為數次敗於鍾離昧手下而記恨在心,詔令緝拿。因為韓信也曾經投身項羽麾下,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就把鍾離昧和韓信聯繫起來,說鍾逃亡途中歸附了韓信。劉邦昭令韓信逮捕鍾離昧,韓信抗旨不遵。劉邦遊獵雲夢之際,韓信為求自保,逼鍾離昧自殺。鍾氏後人在編寫《鍾氏宗譜》時也採用了這個說法,更加加深了世人的誤會。仔細考察,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明確記載:「五年九月,王得故項羽將鍾離眛斬之。」這表示鍾離眛是漢高祖五年九月被逮捕的。而對韓信所謂的「謀反」記錄是「漢六年」。因此劉邦施計遊獵雲夢之際,鍾離眛死了已經一年多了,不存在韓信為自保而逼鍾離眛自殺的可能。

那麼有沒有可能韓信因為收留鍾離眛而引禍上身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這兩人雖然同時任職於項羽麾下,但一個是高高在上的大將,一個是地位卑微的執戟郎中,很難想像這兩個人之間會有交集。從劉邦問計於陳平的對話來看,他們自身也很清楚韓信沒有任何愧對劉邦的行為,這也是雲夢之計能成功的前提。雲夢之計表面看起來天衣無縫,其實是漏洞百出。雲夢也就是洞庭湖,在湖南。韓信的封地在楚,即江蘇一帶,劉邦從關中(陝西秦嶺關中盆地)到雲夢是南下,若去楚地是向東,完全不可能順路。如果韓信曾經收留過鍾離眛,劉邦前來之際,他必然不會毫不設防地前來迎接。因此韓信「斬眛謁上」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三、序次兵書

韓信文武雙全,策馬是神帥,握筆即泰斗。他曾和蕭何一起修訂過軍中律法,也與張良一起整理過先秦兵法遺著。班固在《漢書‧高帝記》中記載:韓信與張良「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所謂「序次」就是編排目次和校理本文。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古代兵書大規模的整理。

韓信按照《司馬法》中對兵家思想的分類,把兵法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種。後來武帝時期楊仆「紀奏兵錄」、成帝時期任宏、劉向和劉歆等校閱整理兵書都沒有脫離韓信設立的規制。這種分法被後世奉為典範,成為兵書撰寫和兵學理論的規範程式。

韓信也利用被軟禁賦閒在家這段時間著書立說,作了《韓信》兵法三篇,總結融匯了先秦兵學之大成,使漢以前的兵書能比較完整大面貌地留存於世。這本書屬於「兵權謀」十三家之一。班固對「兵權謀」的解釋是:「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乃中國兵法真正精髓所在。

四、鐘室蒙冤

劉邦登基之後,當年和項羽爭霸期間分封的異姓王,如彭越、英布、韓信等就成了他夙夜憂慮的心腹大患,必欲早日除之而後快。在這些異姓王中,韓信的才能和聲望最大,也更讓劉邦妒嫉,放心不下。

韓信被軟禁之後,明白劉邦忌憚他的功勞,經常稱病不出,行事低調隱忍。在整理兵法的日子裡,劉邦不時去看看他。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士兵?」韓信坦率地說:「最多十萬。」劉邦又問:「那你自己呢?能帶多少兵?」韓信答道:「多多益善。」這就是成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來歷。劉邦聽後大笑,「你多多益善,又怎麼做了我的臣子?」韓信平靜地回答:「陛下雖然不善帶兵,卻善於帶將,所以我是陛下的臣子。陛下的位置是上天賦予的,並不是靠人力能搶到的。」韓信這番話,是告訴劉邦,雖然他的才能高於劉邦,並不會因此而心生反意,覬覦皇位。誰該坐皇帝的位置是由上天決定的,並不是人為就可以改變的。

雖然如此,劉邦仍然不想放過他。他顧忌的是韓信功高蓋世、行為端正,貿然處置必使群臣心寒、天下人不滿。況且當初因韓信戰功卓著,他曾經答應過韓信「三不殺」,就是「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他既想殺了韓信,又不想留下「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惡名,一直苦於沒有兩全之計。劉邦的妻子呂后看出他的心思,鄙視他瞻前顧後、敢想不敢幹,有心越俎代庖。

呂后,名雉,為人剛愎,陰狠毒辣。她年輕時全家為躲避仇人搬到沛縣。她父親呂公見劉邦面相不俗,便把呂雉許配給他為妻。劉邦在彭城大敗於項羽之時,慌亂之中和家人失散。呂后和劉邦的父親被項羽軍隊俘獲,成為人質。一直到韓信占領齊地,攻占了楚軍的糧倉,項羽被迫提出鴻溝議和,釋放了劉邦的家人,呂后才得以結束兩年多的人質生活,回到劉邦身邊。

這樣說來,韓信是呂后的恩人。不過她並不理會這些。不久之後,開國功臣陳豨自稱代王,聯合韓王信、燕王綰舉趙代之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征討,呂后及蕭何守衛國都長安。呂后見時機已到,收買了韓信的門徒欒說,封他為慎陽侯,讓他誣告韓信「謀反」。然後脅迫蕭何出面,詐說劉邦平定叛軍告捷,要諸侯與群臣入朝祝賀,以此為藉口把韓信騙進宮來。精明過人的蕭何看出呂后手裡的證據不足為信,但畏忌她手段狠毒,不敢違命。

蕭何當年全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堪稱韓信的知音。因此韓信對蕭何一直尊敬有加,信任不疑。雖然他心裡不願意去參加這種活動,但礙於蕭何的情面,勉為其難來到長樂宮。一進宮,事先埋伏的武士一擁而上,將他圍住。韓信方知上當,急呼蕭何,但哪裡還有蕭何的身影?呂后坐在大殿之上,聲色俱厲,指責韓信意欲加害她和太子,根本不給韓信任何申辯的機會,將其架至長樂宮懸鐘室處死了。一代名將就這樣被呂后設計殺害。

殺了韓信,呂后仍不善罷甘休,又下令滅韓信的父、母、妻三族。時值寒冬正月,茫茫大雪,遮天蔽日,數千無辜,血染長安。哭號之聲,伴隨凜冽北風的呼嘯,飄蕩在長安上空。長安滿城人盡嗟嘆,無不悲愴。大家都說淮陰侯以千金報漂母的一飯之恩,又怎麼會去反叛當年解衣推食的皇帝?如果真的有心謀反,又怎麼會因為蕭何的幾句話輕易就進宮朝賀?如果韓信沒有背叛皇帝,是皇帝狠心辜負韓信的一片忠心,那麼韓信之死又是何其冤屈?!

劉邦平陳豨回來後聽到韓信的死訊,沒有問呂后為什麼殺韓信,也沒有責問為什麼不等他回來處置,只是問韓信最後有什麼話留下。史書上記載他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一方面高興了去了心頭大患,另一方面又覺得韓信實在可憐。

殺害了韓信,他們又以同樣的手段對付彭越。彭越是昌邑人,草澤強盜出身,從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兵西進入關時,彭越就率部相助。在楚漢戰爭中,彭越一直在楚軍的後方牽制項羽,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劉邦的壓力。在劉邦非常困難的時候,他又把繳獲的大量糧食供給劉邦的漢軍。劉、項決戰之前,劉邦曾與韓信、彭越有過約定,勝楚之後三人平分天下,事後卻只封彭越為梁王,彭越也沒有太介意。

彭越年齡與劉邦接近,性格、脾氣也多有相投之處,在一班開國老臣中,他是與劉邦走得最近的一位。他處事謹慎,特別是韓信被廢為淮陰侯之後,他則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陳豨叛亂時,劉邦令各諸侯王率兵一同征討。彭越年事已高,又正病著,就派部將率兵到邯鄲會師劉邦。劉邦十分不滿。回到洛陽後,給他安了一個反叛的罪名將他廢為庶人,流放到蜀國的青衣縣。

彭越在發配的路上遇到呂后,他以為碰上了救星,就向皇后哭訴自己的冤屈,並說自己年齡大了,不求別的,只要能在昌邑老家度過餘生就心滿意足了,不敢再有別的非分之想。呂后把彭越扶起來,寬慰他說:「梁王不必傷心,一切有我呢。你就隨我的車駕回洛陽,見了皇上,我替你去說。」

一到洛陽,她就責備漢高祖不該放虎歸山,應該斬草除根,以除後患。為了坐實彭越的罪名,她收買了他手下的舍人,讓他誣告彭越反叛,手段與對付韓信同出一轍。結果,倒楣的彭越不僅身死族滅,呂后還將他的屍體剁成肉碎做成肉醬,分給各路諸侯品嚐。

劉邦和呂后擔心殺害韓信一事會讓後人非議,就羅織罪名,編造材料,不僅給韓信扣上「謀反」的罪名,還將酈食其和鍾離眛之死也算到韓信的頭上以污其名節,並把這些都寫進官方檔案和史書里,使歷史的真相被掩蓋。

《史記》里也記載了韓信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如果韓信確有謀反之心,為什麼在齊王任上,具備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分析《史記》等史籍對韓信「謀反」事實的相關記載,就可以看出有許多矛盾之處:

其一,韓信在劉邦勝負未卜的時候,拒絕蒯通遊說,等到劉邦功成名就之時卻心生異志,一個深諳兵法的將帥如此行事違背常理。

其二,韓信兩次被劉邦襲奪兵權,加上蒯通的分析,不會察覺不到劉邦對他的猜忌與畏懼。但是,劉邦被項羽兵困固陵時他沒有謀反,到楚地為王時不謀反,迎劉邦於陳地時不謀反,為何偏在無權無兵、蟄居長安之時謀反呢?

其三,以韓信的智慧,不可能在受到監視的情況下,與陳豨「辟左右與之步於庭」密商謀反之策。假使確有其事,韓信與陳豨商定謀反之時並無第三者在場,外人如何知道談話內容?司馬遷的記錄何以那麼詳細?

其四,陳豨是劉邦的親信,與韓信關係一般,謀反是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韓信不會貿然向皇帝的親信吐露心曲。陳豨到巨鹿赴任後數年,與韓信一直不通音信,說他是韓信的同謀難以令人信服。

反觀呂后和劉邦的行為,韓信「謀反」虛實尚未可知,呂后就誘而殺之。對於朝中第一功臣被殺,劉邦並不責備呂后,甚至不加以調查,只能說明他們設謀於前。

韓信遇害,後人紛紛發表看法,有人說是韓信登壇拜將之時就招致劉邦等疑忌,也有人說是韓信居功自傲引來的禍端,還有人說韓信雖然是傑出的軍事家,工於謀天下,但缺乏處世智慧,拙於謀自身。其實從劉邦的個性和心理來說,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反與不反都是難逃厄運的。

韓信、彭越被殺之後,其他幾個在楚漢戰爭中起過重大作用的異姓王,也都被以種種藉口殺掉,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早死,幸得善終。後來,劉邦又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可見,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這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淮南王英布被舉報,因恐懼起兵造反,老年的劉邦被迫抱病親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平滅英布,戰鬥中中箭受傷。

劉邦最信任的朋友燕王盧綰為自保與匈奴聯絡,被發現後逃亡匈奴。

不久,傷病交加,一代梟雄劉邦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結語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作為軍事家,韓信指揮的所有戰役,不論是以少勝多還是以眾擊寡、以弱勝強均是以智取勝,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旗易幟、傳檄而定、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每戰都是神來之筆,令後人高山仰止。

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為兩漢四百多年基業立下豐功偉績。

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或長於運籌帷幄,或長於攻城斬將,或長於垂著兵法,而韓信則身兼諸長,不僅縱橫捭闔、叱吒風雲,而且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各派兵法。他卓越的軍事韜略和用兵智謀為後世兵家所敬仰推崇。

韓信的智慧、品德和戰場上創造的輝煌,早已成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如:昌亭旅食、胯下之辱、推陳出新、寒溪夜漲、國士無雙、登壇高對、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痛入骨髓、秋毫無犯、行反其道、傳檄而定、暗渡陳倉、氣吞山河、木罌偷渡、獨當一面、拔旗易幟、千慮一失千慮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按甲休兵、沉沙決水、半渡而擊、肝腦塗地、不可勝數、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推心置腹、人心難測、三足鼎立、勇略震主功蓋天下、解衣推食雖死不反、乘人之車載人之患、衣人之衣懷人之憂、食人之食死人之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飯千金、以德報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國破臣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多多益善、能屈能伸、伐功矜能、成敗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群雄逐鹿捷足先登、兵仙神帥等等,影響了中華千載文化,流傳千秋萬代。#

主要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漢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清
李廷機,《鑒略‧秦記》,明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漢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漢
荀悅,《前漢紀》,本名《漢紀》,東漢末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四》,北宋
班固,《漢書‧蕭何曹參傳》,漢
司馬遷,《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漢
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漢
班固,《漢書‧高帝紀》,漢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漢
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漢
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漢
班固,《漢書‧韓信傳》,漢
班固,《漢書‧外戚列傳》,漢
班固,《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漢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