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0日電)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小學推動讀報教育,可大幅增加學生寫作及閱讀能力;但標點符號運用、減少錯別字、判斷新聞真實性的能力,效果較不明顯。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教授葉興華針對中小學推動讀報教育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今年總計發放163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49份。
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認為讀報有助增加寫作技巧,贊同讀報可增進佳詞美句的運用、增加文章內容豐富性、區分寫作段落、掌握題旨的比率都超過6成。
另外,有8成的教師發現,推動讀報教育後,學生閱讀時間增加;超過6成的教師贊同讀報可以增加對社會的關注、對國際世界的認知,並瞭解新聞的閱讀方法。
不過,還是有需要加強的地方,調查發現只有46%的教師,認同讀報有助於培養判斷報紙內容真實性的能力;僅45%贊同讀報可以使學生錯字減少、38%贊同可以使標點符號使用錯誤減少。
葉興華認為,標點符號、錯字等方面,不能光靠讀報解決,必須回歸日常國語文教學;而判斷新聞真實性,則有待教師多增加「媒體識讀」能力。
葉興華說,歷年讀報教育調查都發現,讀報特別能提升孩子「社會關懷」的能力,許多教師都反映,學生慢慢懂得包容班上的弱勢同學,主動幫助身心障礙學生,甚至主動發起募捐,都是非常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