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活著的書相遇——《生命圖書館》

【新唐人2011年5月29日訊】社區廣角鏡(192)隨著電子產品的迅猛發展,便捷的電子書正在成為大眾閱讀的潮流。其中,出現了同時兼顧了知性與感性的“活著的書”——“生命圖書館”。要看這種書,不需到圖書館去借書,而是借來一個“人”。也就是說,人人都能成為一本書。自願成為“書”的人與借書者之間是怎樣進行與眾不同的知識共享呢?

男子大學生:“您是在這裡學習韓國語嗎?”

“我在首爾大學學習語言專業。”

男子大學生:“您是來實習的嗎?”

“是的。”

人們三三倆倆地聚到一起,和和氣氣地聊著天。這裡是一所大學的圖書館,舉辦的正是“生命圖書館” 活動。所謂的“生命圖書館”,可不是從圖書館裡借書,而是“借人”。

用戶申請的“人”,會在指定的時間內被出借到指定的場所,並以一對一對話的方式開始“閱讀”。

從歐洲丹麥開始的“生命圖書館”,正在全世界快速擴散。起初是為了促進大眾了解社會上少數人的精神世界。與這些容易受到社會偏見的少數人進行一對一對話,這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溝通方式,並廣受歡迎。

成均館大學 學術情報館館長李恩徹:“我們這個社會正在步入情報通信社會,看起來人們好像很容易接觸到各種情報,很容易溝通。但是看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卻是相互隔絕和孤立的。我認為‘生命圖書館’既能豐富學生們的見識,還能使他們的生活更具人性化,並且能幫助他們過更有意義的生活。“

當天,韓國成均館大學舉辦的“生命圖書館”活動,在韓國大學中尚屬首次。

作家及成均館大學宣傳專員崔泳錄:“像是殘疾人,請來這些人,開誠佈公地聽取他們的故事,這就是開始了解他們的世界。圖書館引用了那個概念——人書,感覺就很新鮮。學生們還借來了負責人。”

把學校負責人、新聞記者、專利申請代理人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當“出借者”,以“人書”的形式與學生們共享自己獨有的經驗和要領。

作為“人書”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們,當天都暫時離開自己的專業崗位,而成為一名諮詢員,以人生前輩的身份聽取了學生們的苦惱 。

大學教授兼韓國宣傳專家徐坰德:“學生的自殺率升高,經歷著很多困難,還要為就業苦惱。我身為他們人生中某一領域的前輩,認為聽聽學生們的苦惱,與他們進行溝通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積極地參與了進來。”

宣傳公司職員鄭燦鎬:“我從印度恆河的源頭出發,進行了2510公里的無動力探險。我來到這裡是為了與學生們分享我的經驗。能與大家分享我的經驗,我感到很高興。我們度過了一段非常有趣的時間。”

學生們都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借“人書”,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都認為受益不淺。

成均館大學在讀生陣善姬:“聽說舉辦“生命圖書館”這一活動,在韓國大學裡還是第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各種各樣的人們,都能來當這樣的書就好了。”

“生命圖書館”使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以書和借書者的方式見面。

“生命圖書館”作為尊重並理解他人的方式,不僅可以共享別人鮮活的知識和經驗,還能與借書者討論人生苦惱,從而成為又一個“交流社區”。

新唐人記者樸右暎、尹海根韓國水原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