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2月27日訊】社區廣角鏡 2010-2-27
呈現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生活藝術之道
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視為文人修身養性,遊藝生活的表徵,琴尤居[四藝]之首。近日旅法台灣藝術家游麗玉等人被邀在巴黎居美亞洲美術館演出「歸去來兮」古琴表演,寓古「彈」今,呈現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生活藝術之道。
音樂會一開始以茶道來表現東方文化中的禮尚往來,修身養性之道,繼而彈奏了“聽花”,“流水”,“幽蘭”,“神人暢”,“酒狂”,“陽關三疊”等中國古代曲目,在古樸的舞臺裝飾下,忽近忽遠的琴聲引人入勝至穿越在高山流水澗,確有一番悠然神往的意境。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了古琴的聲音,像是天籟之音,死死的扣住了她的心弦,從那以後開始了足足25年的彈古琴的方外藝人生涯。
游麗玉:“從高中時開始唱京戲,在高中的京劇社團裡天天輿老先生和老太太門泡京劇票房,後來學了南管音樂,從歌仔戲到京劇,梨園戲到南管音樂﹔對我來講,我特別感到慶幸,我有這樣的機會接觸到那麼多長輩,他們願意跟我分享他們身上的很重要的至寶。我的一切,我的古琴音樂的色彩,表現的方式,其實是有很重要的傳統元素。”
古琴古稱為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樂器中屬於八音中的絲,是種音域寬廣,樂曲沉緩幽遠,東方文化之內涵儘在其中。關於琴的記載,早自詩經「關睢」所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其後的史記與禮記、樂記…等書籍亦多有記載。從原來主要用於宮廷與祭祀廟會,到後來傳入民間,古時的文人視演奏與聆賞琴樂為必要修為,包括孔子與周瑜、諸葛亮都是史有記載的擅琴之手﹔古琴因此一再出現於古代詩詞字句當中,變成深賦思想與文花藝術意涵的像徵。
游麗玉:“明代一個琴譜上開宗明一開始要彈好琴時說,“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 ”,所以要三言兩語說古琴藝術的美學特性是甚麼,那古人就是說其人須是讀書,對我自己的體會上來講,有一個字很重要,那就是“和” ,“和” 字不只是音色的,語法的,肢體的,從裡到外的那個和諧,其實就是傳統,你要成就一個華服的話,針線只是它的一個部分,更重要的是它的質地,那個質地甚麼,其實就是傳統的基礎。”
曹柔指訣云:彈中國古琴,卻旅居法國,遊麗玉正試圖給西方人傳達東方的哲學思想,在中國也是只保留給文人的古典音樂,外國人又怎能認識?
觀眾洛碧落女士:“我覺得音樂會很有詩情畫意,令人回味,我被音樂家表露出來的信息 所感染,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僅僅手指在琴弦上的彈動,能演繹出這麼豐富的意境。”
琴不只是種樂器,也蘊含了自古以來流傳於文人交誼的生活美學。琴、茶、書、畫、詩、酒、花等藝文元素自然交會,相互依存而傳承無輟。遊麗玉在發揚中國傳統藝術上一向持有交流的態度,要把自己敞開,因為我們走出來,別人才能進到我們的世界。
“我碰到了很多外國朋友,他們都很能接受,其實問提本身就在於琴人本身,而不在 於 不一樣而叫外國人的人身上﹔我是覺得音樂還真是無國界的。”
游麗玉透過這場與其他藝者合作的音樂會,來傳達台灣將古琴生活藝術化以及對於反璞歸真的追求 ,遊麗玉抱有對中國傳統藝術的一份眷戀,在法國的藝壇上一如既往得前進,希望她越走越遠。